中國近代鄉村行乞興學者。山東堂邑縣武莊(今屬冠縣)人,卒於山東臨清。幼年喪父,傢境貧寒。青少年時期曾因不識字而痛嘗被地主欺詐之苦,遂立下行乞興學,讓窮孩子上學念書的志願。在此後的三十餘年時間裏,他用乞討、作苦力與演雜耍等所積攢下來的錢財,先後興辦瞭堂邑縣“崇賢義塾”、館陶縣“楊二莊義學”和臨清縣“禦史巷義學”三處義學。受到清政府的嘉獎,被授以“義學正”、、欽賜黃馬褂、頒“樂善好施”匾額一方張掛義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1年春在中國文化教育界展開瞭一場對武訓及《武訓傳》電影的批判。在這場批判中,武訓被扣上瞭“大地主”、“大債主”、“大流氓”三頂帽子,從此成為瞭一個死有餘辜的歷史罪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對武訓及電影《武訓傳》展開瞭重新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