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大別山與桐柏山之間的重要關隘。古稱大隧(一說直轅)。南朝齊稱武陽關,唐稱禮山關,清始稱武勝關。位於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北距河南信陽市45千米。武勝關與其東側的九裏關和西側的平靖關共扼南北交通要道之咽喉,因信陽在南北朝時為義陽郡治,故有義陽三關之稱。三關中武勝關居中,左右相顧,地位尤為重要,所以又有關中之關的稱謂。武勝關關南北兩側山高林密,東北側7 000米處的雞公山海拔744米,可瞰制關隘。關城南北長750米,東西寬500米,有南、北二門,門外設有吊橋。關隘雄踞於峽谷之中,以山為障,鑿山成隘,城墻堅固,古以“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騎”形容其險,又因經此北上可達中原,南下可抵湖廣,歷來為兵傢所重視。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吳楚柏舉之戰中,吳軍穿越大隧,進抵漢水東岸,與楚隔河相峙。吳軍調動楚軍,使其疲憊,挫其銳氣,一舉大敗楚軍。南北朝時期,梁、魏為取得三關的控制權,曾在此反復爭奪數十年。1938年日軍侵占信陽後,曾分兵三路出三關進攻武漢。其中一路占武勝關後,將關城焚毀。現關隘下面是隧道,京廣鐵路穿隧道而過;關隘之上有鄭州—武漢公路穿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