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學傢。原名吳保安。字沼越。安徽休寧人。卒於武漢。1935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939~1941年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肄業。1941年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1944、1946年先後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1947年起任武漢大學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武漢大學歷史系主任、副校長,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

  吳於廑長期從事世界歷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20世紀60年代初,與周一良主編四卷本《世界通史》教科書,以後又共同主編瞭《世界通史參考資料》四卷。他認為世界史是一門有特定限義和研究主題的歷史學分支學科,既非把中國史除外的外國史,也非包羅一切國傢的各國歷史匯編,主張從關系世界全局的重大歷史運動與變化著眼,研究人類怎樣由分散、閉塞的人群逐步發展為全世界成一密切聯系整體的全部過程。這個過程包括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兩個互相聯系又互相制約的方面。縱向發展指不同社會形態的依次更迭,橫向發展指在縱向發展基礎上不同地區、民族間互相交往、滲透、矛盾、沖突的增長以及由此引起的對閉塞狀態的突破。15~16世紀是各地區、各民族間閉塞狀態發生世界性突破的重大轉折時期,由此才開始出現真正意義的世界歷史。他認為在編纂世界通史時以歐洲歷史分期為基本框架,分階段匯編各國歷史的做法應予改變。編著有《古代希臘和羅馬》(1957)、《外國史學名著選》(上卷,1964;下卷,1986~1987)、《十五、十六世紀東西方歷史初學集》(1985)、《大學世界歷史地圖》(1988)。發表論文多篇,如《世界史學科前景雜說》、《世界歷史上的農耕世界和遊牧世界》、《世界歷史上農本與重商》、《歷史上農耕世界對工業世界的孕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