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論的創始人,與其弟世親齊名。活動於西元4~5世紀。生於北印犍陀羅國的佈路沙城(意譯丈夫城),屬婆羅門種姓。初習小乘,於說一切有部出傢,但未能領悟空義的本質,深感苦惱,又從賓頭盧修習小乘空觀,仍感不滿足。在中印度阿瑜陀國改信大乘,弘揚《瑜伽師地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辨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伽論》等。無著的思想要點,概括性地總結於《攝大乘論》中。此書是對《大乘阿阿毗達磨經》內涵意義的整理發揮,是對唯識理論的闡揚。它以阿賴耶識為一切法根本,也是生死輪回的主體。阿賴耶識具有三種功能:能藏、所藏和執藏。亦即是它能貯藏一切的、是一切世間未顯露現象勢力所貯藏的、又是末那識所執著的。為瞭說明“一切唯識”和“境無識有”,無著還提出瞭“分別自性緣起說”、“三性說”、“中道觀”的理論,並在方法論上運用因明組織其學說。依據主觀意識向外部世界的投射以及它們同根本自性的關系,可以概括出一切存在中從本體到現象的三層真實性:最根本真實的圓成實性、現象上真實而究極地虛妄的依他起性,以及純粹虛妄的遍計所執性。宗教修習的目標是為瞭圓成實性最終得以彰顯。要達到這一步就要依據佛教傳統的戒定慧三學,借助六波羅蜜的手段舍妄歸真。六波羅蜜指佈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這幾種實踐。隨修行者的實踐層次,所獲得的精神覺悟境地可分為十種或十地。此外,無著還有一些重要宗教哲學作品,如《順中論》《六門教授習定論》《顯揚聖教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