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理論中關於文學藝術非實用性的審美價值的觀點。所謂“無用”,是指文藝的非實用性、非功利性;但從人的精神生活、審美需要來看,文藝有更可貴的價值,具有陶冶性靈、啟迪人生的作用,這就是“無用之用”。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論及文學的“不用之用”;豐子愷也主張藝術“無用便是大用”。“無用之用”一語出自《莊子·人間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其哲學思想源於《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和“無之以為用”的有無辯證觀。言及文學的的社會作用,中國傳統觀念認為文學有經世致用的價值,如儒傢詩學的代表《毛詩序》將詩的作用提到“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高度。但人們往往又視文學為雕蟲小技,如揚雄自稱“壯夫不為”,而陶淵明以文學“自娛”。宋代戴復古說:“錦囊言語雖奇絕,不是人間有用詩。”因此一方面存在文學的非實用性,一方面正統觀念又不斷強調文學的社會作用。近代以來,受西方美學“超功利說”影響,文藝界出現“藝術無用”說。故魯迅等人以“無用之用”的辯證觀補救其偏。其說又分兩類。一種觀點如魯迅《摩羅詩力說》認為文學能“涵養人之神思”,啟示人生真理,有感人的社會作用。郭沫若也說:“一切藝術雖然貌似無用,然而有大用存焉。它是喚醒社會的警鐘。”(《沫若文集》第10卷)另一種是崇尚審美價值的藝術觀,例如豐子愷在《繪畫之用》一文中說:“純正的繪畫一定是無用的,有用的不是純正的繪畫。無用便是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