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政治理論和政治思潮。主張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各種政治事務應效法自然,順應自然;在君臣關係上,君無為而臣有為;在君民關係上,君主應儘量減少對民的強制。早在先秦,無為而治就是一種影響廣泛的政治思潮。最早系統闡述無為而治的是《老子》。道、儒、墨、法、陰陽、雜等主要學派都曾論及“無為”。

  無為而治是道傢政治論的總綱。老子、莊子等認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主張治國法自然,尊道德,行“不言之教”,“以無事取天下”。。“無為”是手段,“無不為”、“無不治”才是目的,故稱之為“為無為”。“為無為”的方略很多:①“絕聖棄智”。即以“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刑殺“敢為”者等手段,“使民不爭”、“使民無知無欲”。②“絕仁棄義”。即反對把仁義、禮制、刑罰、忠孝等作為維系各種政治關系的法寶。③“無欲”、“無為”。即“治大國若烹小鮮”,君主應“以賤為本”、“愛民治國”、“去甚、去奢、去泰”。④“君道無為”。即“君無為而臣有為”,君主要“善用人”。⑤弱用之術。即貴柔處虛,以靜制動,以弱守強,以無為、無私、無欲,成其大為、大私、大欲。⑥返璞歸真。老子主張人類復歸無文化、無技術、“小國寡民”的自然境界。莊子則將“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的境界稱為“至德之世”。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政治史上,無為而治論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老莊後學及受其影響較大的思想著作,如《呂氏春秋》、黃老之學、《淮南子》、魏晉玄學和道教學說等,闡發“天道自然無為”的哲理,將無為而治視為治國之本。

  ②“無為”成為廣泛使用的政治概念,許多思想傢將君主無為、君逸臣勞、與民休息等列為基本政治原則。法傢及道傢的黃老之學主張君主“示天下無為”,提倡“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並將無為與刑名法術相結合,提出系統的駕馭臣民的統治方術。孔子、荀子等把堯、舜奉為“垂衣裳而治天下”的典范。《中庸》把它推廣為一切權力者的為政之術。此後許多名儒運用“無為”這個概念論政。

  ③無為而治論是中國古代統治術的重要淵藪。道傢、法傢、雜傢及部分儒傢學者對此多有論及。一曰靜因之術。即無欲、藏拙、靜觀,使臣下不可揣度,從而以靜制動,以虛制實。二曰定法分職。即明確職分,使“士不兼官”、“工不兼事”。三曰循名責實。即審核形名,依職課功,使群臣恪守職責。四曰任能使智。即知人善任,量才而用,充分借重群臣的智慧和能力。五曰盡臣之能。即不可恃才自傲,與臣下爭功。六曰賞罰嚴明。即明賞信罰,能使惡者懼,善者勸,群臣盡職盡責。這類統治術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君臣的政治意識有深刻的影響。

  ④許多統治者認同君主無為的政治原則。西漢初年,倡導黃老之學,強調清靜無為,奉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唐太宗、魏徵等人把君主無為奉為最高的德治典范,主張“君能清靜”,“儉以息民”。

  ⑤少數思想傢從老莊的思路中導出無君論。《莊子》的一些篇章以“無何有之鄉”為社會理想,主張人類毀棄一切文明、智慧、欲望、技能,過形如野鹿的“天放”式的生活,完全融化於自然之中。“自然無為”的極致是無政府、無政治,這就為無君論提供瞭思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