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損傷被檢物件的條件下,檢查物體的內部或表面缺陷,或測定其某些物理量、性能、組織狀態等,從而對生產製造過程中材料、零部件和最終產品的性能及品質進行檢測與評定,以及對產品在服役過程中的使用可靠性進行評定的技術。

  簡史 最初無損檢測作為一種無損傷的檢查方法,僅被用來檢查材料、機械零部件和結構件的內部或表面缺陷。20世紀40年代以後,以物理學、電子學和材料科學技術等學科為基礎而形成的的現代無損檢測技術獲得迅速發展。應用范圍也由原來僅限於缺陷檢查(無損探傷)而逐步擴大至金屬物理量等的無損測試。近來在應用物理學、計算機科學、電工工程、電子學、材料科學和工程、機械工程、信息處理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等學科的基礎上無損檢測發展成為一門共性技術和學科。現代無損檢測從單純的產品質量檢測發展到對產品在制造過程中的質量行為的檢測,對重大裝備服役期間的狀態監測與評估、壽命評估;從定性檢測發展到定量檢測;發展檢測結果可視化與成像檢測技術,相控陣技術,先進的信號處理技術與智能評估技術。

  內容 傳統無損檢測技術常用的有磁粉探傷、滲透探傷、射線探傷、超聲檢測、渦流檢測等。現代無損檢測技術包括射線檢測、聲學方法檢測(超聲、聲發射、聲–超聲、聲振、聲全息和聲顯微鏡方法)、電學方法檢測(渦流檢測、電位差和交流場檢測、電流微擾檢測)、磁學方法檢測(磁粉檢測、漏磁場檢測、巴克豪森噪聲檢測、磁聲發射檢測)、微波與介電測量檢測、光學方法檢測、熱學方法檢測、滲透法檢測等。這些無損檢測技術各有其優缺點,使用時應根據檢驗對象的特點、檢驗速度和費用等因素適當選用一種或幾種,以獲得最佳的效果。

  在應用無損測試方法測定物理量、性能、組織狀態等方面,最先獲得應用的是以超聲波和射線方法測定材料厚度。20世紀60年代起,已能用聲學和超聲法測定球墨鑄鐵的球化程度、灰鑄鐵的石墨狀態和強度、鋼的淬硬層深度、金屬材料的晶粒度和彈性模量等,用電磁和渦流法測定金屬材料的硬度、成分、熱處理狀態和鍍層厚度等。

  在無損檢測方面,聲發射檢測、超聲自動掃查成像檢測技術、相控陣超聲成像檢測技術、中子射線照相法、工業CT、激光全息照相法、超聲全息照相法、紅外檢測、微波檢測等新技術已得到發展和應用,進一步擴大瞭無損檢測技術的領域。它的應用范圍已延伸至非金屬材料、復合材料和電子元件等方面。

  

推薦書目

 李傢偉, 陳積懋. 無損檢測手冊.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