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有兩種含意:一是指中國詩歌早期無標題階段的詩,像上古歌謠,以至《詩經》中的詩篇,原本無題目,現有標題都是後人所加,其方式一般是取詩篇首句,或擇其中的一兩個字來作為標示,如《關雎》《碩鼠》等。二是指古典詩歌中作者有意標名為“無題”的作品。歷史上較早寫“無題”詩,而且數量多、影響大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在其詩集中以“無題”標目的詩有近20首,另外還有像《錦瑟》《碧碧成》等采用詩中首二字標題,與詩意無關,也等於“無題”。這些詩之所以標為“無題”,是因為其中或隱含著作者不願公開的愛情事件,或者寄寓著某些政治內容怕觸及時諱,或在仕途上向人陳情幹謁不便直說等,因而隱約其辭,歸之為“無題”。自此以後,便時有人繼作,如晚唐韓偓、吳融,宋初西崑體詩人,都曾仿效李商隱寫過“無題”詩,文學史上遂有“無題”詩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