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轄市、首府。位於天山中段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地形向南凹進,扼天山南北交通隘口,歷史上即為天山南北交通要道和軍事重鎮。面積14 577平方千米,人口311萬(2010),有漢、維吾爾、回、哈薩克、蒙古等40餘個民族,其中漢族占74.91%。轄天山區沙依巴克區新市區米東區水磨溝區頭屯河區、達坂城區和烏魯木齊縣。烏魯木齊為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烏魯木齊之名最早見於《天下郡國利病書》,稱委魯姆;清中期《西域圖志》作烏魯木齊。附近地區歷來為天山以北遊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漢為卑陸後國,受轄於西域都護府;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唐朝政府在烏拉泊修築輪臺城,負責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稅收、管理和保障供給。元屬別什八裡元帥府;舊無城堡,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在紅山以南修建一駐軍城堡;乾隆二十五年(1760)置烏魯木齊直隸廳。乾隆三十年(1765)在舊城北一裡處建新城,後改稱迪化城,俗稱漢城,又稱紅廟子;乾隆三十七年(1772)在漢城西北八裡建駐八旗兵新城,乾隆賜名鞏寧城,俗稱滿城。次年改安西道為鎮迪道,改迪化同知為直隸迪化州,均駐滿城。至18世紀中葉,烏魯木齊已發展為工商業城市。光緒年間則成為“全疆一大都會”。光緒十年(1884)定為新疆省會。1945年建迪化市。1953年改為烏魯木齊市。

圖1 新疆烏魯木齊市景

圖2 烏魯木齊亞洲大陸地理中心標志

  烏魯木齊市屬中溫帶氣候,冬季漫長,春秋短促,夏季少酷熱。年平均氣溫7.3℃,極端最低溫−41.5℃,極端最高溫40.9℃。無霜期平均174天,10℃以上活動積溫為3 571℃。年降水量195毫米。農作物一年一熟。南面山區自然景觀分帶明顯:海拔1 500米以下為草原,年降水量不及400毫米;1 500~2 700米為雲杉林帶,年降水量400~600毫米;2 700~3 500米為高山草原,為優良夏牧場,年降水量500~600毫米;3 500~3 800米為寒凍荒漠,夏季有短期植物生長;3 800米以上為雪線,常年積雪覆蓋。海拔1 000~3 000米的中山帶冬季存在逆溫層,氣溫高於山麓,向陽坡是冬牧場。南部的柴窩堡–達坂城盆地,自然地理上已具有從北疆向南疆過渡性質。達坂城附近年降水量僅63毫米,博格達山南城的阿克蘇村(位達坂城北)年降水量164毫米,為北坡海拔相同的天池降水量的1/3。達坂城附近的水系屬於吐魯番盆地內流區,而柴窩堡以北的水系則屬於準噶爾盆地內流區。地形東、西、南三面環山,北面為沖積平原,東南高,西北低,海拔680~920米。博格達峰海拔5 445米,為境內最高峰。

  烏魯木齊市主要礦藏有石膏、煤、油頁巖、磷、鐵、鈾、錳、金等。煤礦分佈廣,質量好,儲量豐,六道灣等處煤礦已開采。達坂城至柴窩堡有池鹽、芒硝礦和含硼鹵水礦,其中達坂城鹽湖已開發。境內天山雪峰的冰川和永久性積雪面積164平方千米,儲藏固體水庫62億立方米。轄區有可耕地98萬畝,可利用天然草場963萬畝,森林135萬畝。地下煤炭儲量豐富,可采煤層總厚度80餘米。煤質優良,素有“煤田上的城市”之稱。烏魯木齊市有準東、塔裡木、克拉瑪依等多處油田。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油菜、大蒜等。烏魯木齊河、頭屯河、白楊河、水磨河從境內流過。烏魯木齊市為新興的工業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已形成以鋼鐵、煤炭、電力、機械、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冶煉、采鹽等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建有烏魯木齊經濟開發區、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烏魯木齊市是新疆交通樞紐,鐵路可直達北京、上海、鄭州、西安、蘭州及成都等城市,南疆鐵路通至喀什,由此向西的鐵路已延伸至阿拉山口,與哈薩克斯坦鐵路接軌。

312國道、吐(魯番)烏(魯木齊)大(黃山)高速公路、烏(魯木齊)奎(屯)高速公路縱貫轄區,翻越天山的公路,除經達坂城、托克遜一線外,還有沿烏魯木齊河翻越勝利達坂至庫爾勒。烏魯木齊機場是國內五大門戶機場之一,民航班機國內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哈爾濱、天津、西安、蘭州等市;區內直達克拉瑪依、阿勒泰、富蘊、伊寧、庫爾勒、且末、庫車、阿克蘇、喀什、和田等城市;國際航線直達阿拉木圖、伊斯坦佈爾、沙迦等地。已建成通往蘭州、西安和區內重要地州的通信光纜、衛星通信地面站、程控交換和無線電移動通信系統。文化教育方面已有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大學及農、醫、石油、教育、財經等多所院校。科研機構有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新疆社會科學院、新疆農業科學院及其他研究院所。

圖3 烏魯木齊機場候機樓

  烏魯木齊人文、自然景觀奇特。博格達峰冰川壁立、險峻雄偉。一號冰川有“冰川活化石”之譽。南山菊花臺、白楊溝、照壁山自然風景區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和天然草場,夏季是避暑勝地,冬季是天然滑雪場和理想的高山滑冰場。另外還有“亞洲地理中心”、水磨溝溫泉風景區、毛澤民故居、清代文人紀曉嵐的書屋——閱微草堂、紅山鎮妖古塔、二道橋民貿飲食一條街、汗騰格裡寺、陜西大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