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第一大氣田,世界第二大氣田。位於俄羅斯西西伯利亞盆地北部鄂畢河下遊烏連戈伊村西北56千米。天然氣儲量約為8萬億立方米,僅次於卡塔爾的北方氣田。1964~1967年地震勘探查明瞭構造形態,1966年發現瞭上白堊統賽諾曼階主力產氣層,以後又發現瞭下白堊統歐特裏夫–凡蘭吟階凝析氣主力產氣層。

  氣田是一個大型背斜構造圈閉。賽諾曼階頂面構造南北長200千米,東西寬20~30千米,含氣面積5 000平方千米。構造有南北兩個高點點,北高點呈北東—南西向,長60千米,寬35千米,閉合度80米;南高點呈南北向,是烏連戈伊背斜的主高點,長110千米,寬25千米,閉合度210米。構造形態縱向上變化大:侏羅系頂面閉合度400米,至賽諾曼階頂面下降到210米,至古近系頂面減少到100米,相應的構造兩翼傾角由5°減至1°。

  賽諾曼階產氣層為砂巖–粉砂巖,厚3~152米,粒度0.05~0.7毫米,孔隙度21%~27%,滲透率(166~500)×103(平方微米)。氣層連通性好,具統一的壓力系統和統一的氣水界面。蓋層為上白堊統和第三系泥巖層。

烏連戈伊氣田平面構造圖與油藏剖面圖

  歐特裡夫–凡蘭吟階凝析氣層為砂巖、粉砂巖和泥巖交互層,巖性變化大,產層總厚為1.6~120米,最小埋深2 250米,已發現14個產層。各層間為泥巖分割,平均孔隙度13%~21%,滲透率平均43×103平方微米。

  烏連戈伊氣田於1978年投入開發,1990年產氣2 500億立方米,有生產井1 000餘口。1991年達到產量高峰,產氣2 569億立方米,此後產量下降。其天然氣除瞭供本國消費外,還出口東歐與西歐各國。20世紀80年代建設瞭從西西伯利亞到歐洲的輸氣管道,經白俄羅斯、波蘭到達德國,全長4 450千米,跨越亞歐兩洲。通過長輸管道,俄羅斯每年向歐洲供氣1 000億立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