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銅石並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伊拉克境內的古城烏魯克而得名。主要分佈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年代約當西元前第4千紀後半葉,晚於歐貝德文化,約於前3200年為傑姆代特奈斯爾文化所取代。主要遺址有烏魯克遺址(見圖)(4~12層)、埃利都遺址尼普爾古城址等。

烏魯克遺址鳥瞰

  這一文化流行輪制的紅色或灰色磨光陶器,有的飾以簡單刻紋,器形以高柄長嘴的鐘形罐為主。金屬制品的盛行也是這一時期的特色,主要為矛、棍棒頭等銅制武器及金銀制容器等,開始應用復雜的澆鑄工藝。居民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石斧、石刀等石制生產工具和陶鐮仍繼續使用,發明瞭犁。已知人工灌溉。驢已經被馴化,可能已被用於陸上運輸,牛也被用作挽畜,手工業、特別是制陶和采石日益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行業,有為瞭貿易大批量生產的精美磨光陶,也有村落或傢庭為自身需要生產的日用陶器。開始使用快輪制陶。這一文化的雪花石膏雕像也十分精致。

  這一時期遺址數量快速增長,以神廟為中心出現不同規模的聚落。尤其少量大型中心聚落的出現,是國傢產生的前奏,反映社會復雜化的加劇,奠定蘇美爾時代城市的基礎。神殿建築較歐貝德文化的規模更大。寺廟建築有兩種標準平面:一種是三分式,這種類型的平面有一個長方形廳,兩側是成排的附屬性房間,入口通常在一面長墻上,祭臺設在一條短墻上;另一種帶有一個T形中央廳。私人住房分為長方形房子和類似三分式寺廟佈局兩種。以神廟為中心,出現大規模聚落,並向城市發展。這種聚落址以烏魯克為最著名。早期王朝I期時,城墻長9.5千米。第6層時的城區面積不小於0.81平方千米。根據《吉爾伽美什》英雄史詩記載,其中官方建築物、園地墓地和民房各占1/3。神廟建築物集中在城市中央的伊安納塔廟和天神安努塔廟區。前者的代表性建築是石灰石廟、紅廟、迷宮和鑲嵌廳。主要建築材料是石灰石和瀝青。鑲嵌廳築於臺基之上,大廳的柱廊由兩排直徑達2.62米的柱子拱立,圍墻以紅、白、黑色的圓錐形鑲嵌物裝飾出菱形、波浪形等幾何紋樣。晚期重建的稱為白廟,寺廟平面為典型的三分式,全部塗抹精細的石灰泥。白廟下發現用於奠基的大型貓科動物豹和獅子的骨骼堆積。在歐蓋爾遺址的三分式寺廟裡,發現精致的彩繪壁畫。在北部高拉遺址發現世俗性的中央大廳式建築。這些建築物的宏偉規模和高超的鑲嵌裝飾技術,反映瞭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尤其是這一時期產生瞭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最早的象形文字。在基什城址附近的奧海米爾崗發現一小塊石板的兩面以直線刻畫出表示各種事物的圖畫符號,其中可以辨識的有人的頭、手、腳等,年代約為前3500年,這是迄今發現的早期文字之一。已發現烏魯克文化的象形文字2 000多個,大多書寫在泥板上。與之相伴隨的,還有圓柱印章的使用。前3000年的瓦卡筒形杯刻畫瞭統治者向伊安納神貢獻祭品的場面。

  這時期同安納托利亞、巴林島甚至阿富汗的貿易交流已有一定發展。烏魯克文化晚期,財產和社會分化已很明顯,氏族制度開始崩潰,逐漸向階級社會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