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詩人、文學史傢。生於蒂賓根,卒於蒂賓根。父親在蒂賓根大學任秘書。烏蘭德曾在蒂賓根大學修習法律和語文,結交詩人T.克爾納和C.F.邁耶,並在他們的影響下開始寫詩。1810~1811年在巴黎學習,研究《拿破崙法典》和中古文學。1812年回斯圖加特,先後擔任司法部官員和律師。在政治上屬於左翼資產階級自由派,曾參加符騰堡的爭取地方立憲運動。1819~1826年兩次被選入議會,分別任代表蒂賓根和斯圖加特的議員。1829年在蒂賓根大學任教授。1832年因參加議會活活動被迫放棄教授職位。1839年停止政治活動,專門從事學術研究。1848年被選入法蘭克福國民議會。

  在文學上,他是“施瓦本浪漫派”的首領。在文學史上的貢獻主要在於詩歌創作,尤以敘事謠曲和浪漫曲見長。他的敘事謠曲師法J.C.F.von席勒,采用歷史題材,同時也以故鄉的山水人文為對象。作品音韻優美,語言樸質,勝似民歌,開啟後來“仿民歌”之風的先河。許多著名作曲傢都為他的詩譜曲。1815年發表的《詩集》匯集瞭他青年時代的作品,突出的如《鐵匠》《樂隊》《春天的信念》,其中敘事謠曲《復仇》《歌手的詛咒》等為成名之作。他的敘事謠曲以德國、美國、丹麥以及羅曼語民族的歷史和傳說為素材。後期代表性的敘事謠曲有《施瓦本風土志》、《貝爾特蘭·德·波爾恩》(1829)、《艾登哈爾的幸福》(1829)。在抗擊拿破侖戰爭期間寫瞭一些激昂慷慨的愛國詩歌,收在《祖國詩集》(1817)中,代表性的詩篇有《致祖國》《一個德國歌手之歌》等。他寫過26部劇本,大多是未完成的斷片。完成的歷史劇有《施瓦本公爵恩斯特》(1818)和《巴伐利亞人路德維希》(1819),但不很成功。他是日耳曼語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關於詩歌和傳說的歷史文集》(1865~1873)是一部8卷巨著,其中包括《德國古代詩歌》(1830~1831)、《瓦爾特·封·德爾·福格威德》(1822)等著名論文。他的《古代高地德語與低地德語民歌集》(第1卷,1844~1845;第2~4卷,1865~1873),匯集瞭德國的民歌,所作註解有重要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