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綱雙翅目一科。統稱蚊蟲(見圖)。體細長,足長;口器刺吸式,喙細長;翅脈被鱗片。全世界已知38屬,3 300餘種和亞種。中國現知17屬,380餘種和亞種。分佈極廣,除南極外,遍及所有地區。蚊科昆蟲不僅刺吸人畜血液,而且有些種類是瘧疾、絲蟲病、黃熱病、基孔肯雅病、登革熱、流行性乙型腦炎、多種馬脊髓腦炎等的傳播媒介。

蚊蟲模式

  此科的主要特征是口器形成長喙,絕大多數種類雌蚊的口器適於刺吸血液。翅脈上有鱗片,翅後緣有緣鱗。

  蚊蟲的生長發育分卵、幼蟲、蛹和成蟲4期。雌蚊的孳生場所因種類而異,包括湖泊、沼澤、稻田、水塘、溝渠、泉潭、水井、水坑、缸罐,以至樹洞、葉脈和捕蟲植物囊袋的積水中。雌蚊在水中產卵,卵單產或黏集成塊,浮於水面或沉於水底。也有產在濕土表面和容器內壁的。有少數種類在浮生植物葉片下產卵。某種類的滯育卵能抵抗低溫和幹旱,以此越冬。

  卵孵化成幼蟲和蛹後,都棲息在水中,用末端一對氣門或呼吸管、或呼吸角呼吸空氣。曼蚊屬的幼蟲和蛹各以特化的呼吸管或呼吸角刺入水生植物莖或根內,吸取其組織中的空氣。

  幼蟲期4齡,第4齡為成長的幼蟲,蛻皮後化為蛹。幼蟲以懸浮的或附著的微小生物以及其他有機物為食,少數種類是肉食性。蛹不取食,但能活動。

  雄蚊不吸血,以花蜜和植物汁液為食。雌蚊也可吸食這類食料以維持生命,但大都刺吸血液,隻有少數例外,如巨蚊鉤蚊。血液是絕大多數吸血蚊類的必需食料,吸血液後卵巢才能發育,飽吸血液能促進卵巢分泌激素,並提供卵細胞發育所需的營養。因此,雌蚊的吸血、血液消化、卵巢發育和產卵往往形成明顯的生殖營養周環,隻有少數自育蚊種或蚊株不吸血也能生產第一批卵或更多批的卵。

  雌蚊吸血的宿主包括人、其他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等動物。不同蚊種對宿主有偏好。宿主偏好性、病原體易感性和種群的數量是決定疾病媒介的重要因素。

  蚊科下分巨蚊亞科(Toxorhynchitinae)、按蚊亞科(Anophelinae)和庫蚊亞科(Culicinae)。其中,以按蚊屬伊蚊屬庫蚊屬最為重要。

  防蚊滅蚊是除害滅病的重要組成部分。采取綜合防治策略,即以蚊蟲生態學為基礎,因時因地制宜,應用環境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一切有效防治手段,把防治對象的種群數量控制在最低水平,最好能予以清除,以達到保障人類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