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膜殼絛蟲寄生人獸引起的疾病。臨床以胃腸道及神經系統癥狀為主要表現。此病呈世界性分佈,溫帶及熱帶較多見,包括臺灣在內的中國18個省市區有此病存在。

  微小膜殼絛蟲又稱短膜殼絛蟲矮小絛蟲,蟲體長5~80毫米,寬0.5~1.0毫米。頭節呈球形,有4個吸盤及有一圈小鉤的頂突,頸節細長,鏈體有100~200個節片。此蟲寄生在人或鼠類的小腸內,脫落的孕孕節及蟲卵隨宿主糞便排出。蟲卵被人吞食後在上部小腸消化液作用下,孵出六鉤蚴,隨即鉆入腸黏膜絨毛內,經3~4天發育為似囊尾蚴,又經3~4天後返回腸腔,並移行至下部小腸,經2~4周發育為成蟲。如蟲卵在腸腔內停留較久時,也可孵出六鉤蚴而引起自身感染。人或鼠類也可因吞食受感染的中間宿主蚤類或甲蟲而被感染。

  感染輕者常無癥狀,稍重者可出現頭痛、頭暈、驚厥、失眠、不安等神經系統癥狀及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部隱痛、周期性腹瀉、肛門部發癢等胃腸道癥狀。感染重者可出現癲癇、平衡失調、眼球震顫等癥狀,在驅蟲後這些癥狀可消失。在合並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易發生自身感染,使病情加重。此蟲也可發生胸壁、陰道等處的異位寄生。患者糞便中找到蟲卵即可確診此病。吡喹酮治療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