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作傢。生於斯德哥爾摩。父親博學多才,長期依靠筆耕為生,母親是一個很有文學素養的知識份子。在傢庭薰陶下,他十幾歲時就開始寫作,被譽為瑞典文壇的“神童”。曾在哈佛大學就讀,當過報刊編輯和主編。1967年出任瑞典筆會主席。1980年起連續兩屆當選為國際筆會主席。16歲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集《吹肥皂泡的男孩》(1949),以優美灑脫的文筆描寫各種男孩子的性格,引起瑞典文壇的轟動。早期作品充滿浪漫色彩,以追求生活中的美和人與人之間的愛為主主題,力求給人以美感,以歡樂,以精神上的享受。如追憶自己夢境般歡樂童年的中篇小說《前塵影事》(1952),從不同側面描寫一個男孩發育成長時候的性格變化的短篇小說《個人私事》(1952),描述一對青年幾經悲歡離合、終成眷屬的長篇小說《半個王國》(1955),以及敘述一個青年將巨額遺產救濟戰爭幸存者的長篇小說《遺產繼承者》(1958)等。1958年他到羅得西亞和南非進行長時間的采訪,嚴峻冷酷的現實生活使他改變創作風格,寫出不少反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揭露種族壓迫和贊頌民族解放運動的優秀報告文學,如《禁區》(1960)和《在黑名單上》(1960)等。他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三部曲《水宮》(1968)、《飛行指揮塔》(1969)和《土壤》(1972)。小說通過斯德哥爾摩阿蘭達國際機場的飛行調度員揚·伯克曼同他的表妹以及另一個女科學傢之間的戀愛糾葛,揭露中、上層人物奢侈頹廢的生活、精神上的空虛和性苦悶。被文學評論界譽為社會問題文學的代表作。他還著有長篇小說《火影》(1986)和《山泉》(1987)以及贊頌大自然、贊美斯德哥爾摩旖旎風光的作品《東瑪爾姆區》(1962)、《夏天的島嶼》(1973)、《光之心》(1991)和《風之火焰》(1993)等。他寫有不少詩歌,抒發情思、鄉愁或追憶童年。他編有幾部非洲文選,如《非洲抒情詩集》(1970)和一部關於非洲文學的論文集《非洲當代文學》(196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