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劇作傢、畫傢。生於克拉科夫一個知識份子傢庭,卒於克拉科夫。從小喜好繪畫和雕刻藝術。中學畢業後在克拉科夫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後在克拉科夫雅蓋沃大學攻讀藝術史和文學史。1890~1894年,在佈拉格、維也納、義大利、瑞士和法國學過繪畫。19世紀末開始戲劇創作。主要作品《婚禮》(1907)寫波蘭上層知識份子追求個人安樂,對祖國命運漠不關心,甚至敵視參加民族武裝起義的農民,反映瞭作者對現實的不滿。《華沙歌》(11898)、《列列維爾》(1899)和《十一月之夜》(1904)以1830年11月起義為題材,歌頌瞭起義戰士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的精神,同時也指出瞭起義的失敗是由於領導者的不盡職、臨陣散佈悲觀情緒、脫離人民群眾的結果。在《解放》(1903)、《奧德修斯歸來》(1907)、《審判官們》(1907)、《齊格蒙特·奧古斯特》(1907)等劇作中,韋斯皮揚斯基批判瞭那種認為波蘭必須忍受苦難,才能使人類和自身獲得解放的所謂“民族救世論”的觀點。此外,他還借助希臘神話、聖經故事和波蘭古代神話故事的題材創作過許多劇本,宣揚瞭波蘭民族解放鬥爭和愛國主義的思想。1905年韋斯皮揚斯基被任命為克拉科夫美術學院教授。他的繪畫,尤其是為彩色玻璃所繪的圖案,顯示出他構圖鮮明而奇妙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