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灌水技術的統稱。一般指用微量灌水定額在作物根部附近進行局部灌溉的滴灌、微噴灌和湧泉灌微噴灌也可在作物頂部進行全面灌溉,稱為霧灌

  各種微灌技術措施的共同特點是用塑膠(或金屬)低壓管道,把流量很小的灌溉水送到作物附近,再通過體積很小的塑膠(或金屬)滴頭或微噴頭,把水滴在或噴灑在作物根區,或在作物頂部形成雨霧,也有通通過較細的塑料管把水直接註入根部附近土壤。這類灌水方法與地面灌溉和噴灌比較,灌水的流量小,持續時間長,間隔時間短,土壤濕度變幅小。根據許多國傢試驗結果,微灌比噴灌可省水30%左右,比地面灌可省水75%左右。微灌采用的工作壓力一般為50~150千帕,能量消耗較小。由於微灌可以使作物根區土壤始終處於有利於作物生長的水分狀況,一般均可取得明顯的增產效果。微灌還可以使土壤經常保持較高的含水量,所以還能用地面灌溉和噴灌不能使用的礦化度較高的水進行灌溉。霧灌除具有補充土壤水分作用外,還有提高空氣濕度、降溫、防霜凍等調節小氣候的作用。

  微灌系統由水源工程、首部樞紐、輸配水管道系統和滴頭或微噴頭等部分組成。首部樞紐一般包括泵站(或壓力水池)、過濾設備、肥料和化學藥劑註入設備、控制器、壓力調節器、閥門和量測裝置等。因滴頭流道孔徑一般為0.5毫米左右,微噴頭出口孔徑一般為1毫米左右,故微噴對水質過濾的要求相對較低。輸配水系統通常由總幹管、幹管、支管、毛管等四級或三級組成,支管和毛管普遍采用塑料管。

  由於微灌每畝灌水定額可控制在5立方米左右,節水效果極其顯著,雖然其技術的成熟程度尚不如噴灌,但已成為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節水灌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