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作曲傢。生於維也納,卒於薩爾茨堡附近的米特西爾。自幼隨母親學習鋼琴。1902年入維也納大學攻讀音樂學和作曲。1904~1908年是A.勳伯格的私人學生。以後他在德國、奧地利等地任劇院樂隊指揮等職。1920年起在維也納從事教學和指揮。1938年德國入侵奧地利後,禁止演出他的作品,甚至不許他繼續教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他遷往薩爾茨堡附近的鄉間,被佔領軍士兵誤殺。

  威伯恩的全部作品隻有31個編號,大多比較短小。早期創創作中除個別作品如《帕薩卡利亞舞曲》(1908)外,多運用自由的無調性音樂語言。1924年後的創作,采取勛伯格的十二音體系的作曲方法,並進一步加以發展,使之更為嚴格、精致,聽起來格外抽象。在音樂語言和風格方面,威伯恩的作品還具有一種獨特的濃縮的特點。如《五首管弦樂小品》(1913),其中最長的一首隻有1分鐘,最短的一首不到7小節,隻有20餘秒鐘。其他重要作品還有《六首管弦樂小品》(1909)、弦樂四重奏《6首小品》、《室內交響曲》(1928)、《三首宗教民歌》、《鋼琴變奏曲》(1936)、《康塔塔》(1939)等。在他死後的50年代,他的音樂備受許多現代作曲傢的推崇並被仿效。他的“點描技術”及對音色的重視都對後來的作曲傢具有很大的啟示。特別是他對A.勛伯格十二音技術的發展也促進瞭整體序列音樂的產生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