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晉書法傢。字逸少。瑯邪(今山東臨沂)人,後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始任秘書郎,繼為長史、甯遠將軍、江州刺史,並曾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在會稽期間,遭到饑荒,他開倉賑貸貧民;朝廷對百姓賦役繁重,他上書抗爭。永和十一年(355),稱病辭去會稽郡職務。他一生性好山水與交友,會稽許多名士如孫綽、李充、許詢、支遁都與他有同好。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孫統等41人宴集山陰蘭亭,之自為序,寫下著名的的《蘭亭序》。更辭官後,王羲之放情於山水之間,弋釣娛樂。他性情天然任率,傳說他愛鵝並以書《道德經》與山陰道士換鵝,見門生傢案幾滑凈,便拿起筆來隨意書寫,真草相半,還為蕺山老姥書扇。這種性情和愛好對他的書法有一定影響。

圖1 《姨母帖》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學衛鑠,後渡江北遊名山,見到李斯曹喜、鐘繇、梁鵠諸名傢書跡,又在洛陽看到蔡邕書寫的石經三體書及張昶《華嶽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於是遍學眾碑,書藝大進。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楷書逐漸成熟,草書得到發展。他在此基礎上,又博采眾長,一變漢、魏以來質樸淳厚的書風,創造瞭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表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晉書》謂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由於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後世譽為書聖。

圖2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的墨跡流傳到今天的大都為響拓勾摹本。其中著名的《姨母帖》、《初月帖》是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根據王方慶傢藏墨跡勾摹,收在《萬歲通天帖》(遼寧省博物館藏)卷中。《姨母帖》(圖1)字體端莊凝重,筆鋒圓渾遒勁,保留隸書痕跡較重,可能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寒切帖》(天津博物院藏),勾摹精細,筆鋒轉折分明,書風遒勁腴潤,沉著流動。《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時晴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2),前者摹寫亦精,側媚多姿;後者行筆流暢,圓渾妍媚,與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被乾隆皇帝收藏,認為是三件稀有之物,遂名其藏室為“三希堂”。《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藏於日本皇室(圖3),是唐代流傳至日本的勾摹本,結構緊勁內擫,險勁沉著。《孔侍中帖》(日本前田育德會藏),亦為唐代流傳至日本的摹本。《遠宦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上虞帖》(上海博物館藏)及《都下帖》、《七月帖》、《大道帖》、《遊目帖》、《行穰帖》、《此事帖》等,大都為流傳有緒的勾填本或臨摹本。《蘭亭序》為王羲之行書的代表作(真偽尚有爭論),遒媚勁健,非常美觀,流傳至今的有各種摹本和刻本。摹本以神龍本為最著名,刻本以定武本為最著名。唐僧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是勾摹流行於唐代的王羲之書跡而成,因摹刻技術很高,筆意俱存,宛如手寫,也可窺見王羲之行書的面貌。這類集唐代王書的還有《興福寺碑》、《集王羲之書金剛經》等。流傳王羲之的書法還有許多刻帖。《十七帖》是唐太宗李世民購集王書墨跡的一卷,歷代刻本很多,有的出自勾摹,有的出自臨寫,其中以上海博物館宋拓館本為最精。此外歷代叢帖多收有王羲之的書法,北宋《淳化閣帖》、《大觀帖》卷六、七、八集中收有王羲之的書跡。王羲之的小楷有《樂毅論》、《東方朔像贊》、《黃庭經》等多種,因屢經傳摹翻刻,是否王書的原貌已很難斷定。

圖3 《喪亂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