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之際的民間天文學傢。字寅旭,號曉庵。江蘇吳江人。17歲時,明朝覆亡,他放棄科舉,致力於學術研究,尤其愛好天文,常竟夜仰觀天象。每遇日、月食,必以實測來檢驗自己的計算結果。去世前一年,雖已疾病纏綿,仍堅持觀測。王錫闡生活在耶穌會士東來、歐洲天文學開始傳入中國的時期,對於應否接受歐洲天文學,當時中國學者有三種不同態度:一種是頑固拒絕,一種是盲目接受,他則持批判吸收的第三種態度。從當時集歐洲天文學大成的《崇禎曆書》入手,對其前後矛盾、互相抵觸之處予以揭露露,對其不足之處予以批評,進而在吸收歐洲天文學優點的基礎上,發展瞭中國天文學,寫成《曉庵新法》(1663)和《五星行度解》(1673)等書。《曉庵新法》共6卷,運用傳到中國的球面三角學,首創計算日月食的初虧和復圓方位的算法,以及金星凌日和五星凌犯的算法。後來都被清政府編入《歷象考成》,成為編算歷法的重要手段。《五星行度解》是王錫闡在第谷宇宙體系的基礎上建立的一套行星運動理論。他認為五大行星皆繞太陽運行,土星、木星、火星在自己的軌道上左旋(由東向西),金星、水星在自己的軌道上右旋(由西向東),各有各的平均行度;太陽在自己的軌道上繞地球運行,這軌道在恒星天上的投影即為黃道。他據此推導出一組公式,能預告行星的位置。他還考慮到日、月、行星運動的力學原因,但錯誤地認為這些是因假想的“宗動天”(恒星所在的天球外的一層天球)的吸引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