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詩人、畫傢。字摩詰。祖籍太原府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後隨父徙傢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濟西)。官終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生平 王維早慧,工詩擅畫。玄宗開元九年(721),進士擢第,任大樂丞。同年秋,因太樂署中伶人舞黃獅子事受到牽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十四年(726)改官淇上,不久棄官在淇上隱居。約在十七年,回到長安閒閑居,並從薦福寺道光禪師學佛。二十三年(735)春,為宰相張九齡所擢拔,官右拾遺。二十五年,張九齡受到李林甫的排擠、打擊,謫為荊州長史,王維對此很感沮喪,曾作《寄荊州張丞相》詩,抒發自己黯然思退的情緒。同年,赴河西節度使幕為監察禦史兼節度判官。二十八年(740),以殿中侍禦史知南選,赴桂州(今廣西桂林)。翌年春北歸後曾隱於終南山。天寶元年(742),為左補闕。四載,遷侍禦史。後轉庫部員外郎、庫部郎中。十四載(755),遷給事中。天寶時,李林甫、楊國忠相繼專權,朝政日趨黑暗腐敗,王維的進取之心和用世之志也日漸衰減。他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在藍田輞川購置瞭別業,經常在公餘閑暇遊憩其中,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十五載(756),安史叛軍攻陷長安,王維扈從玄宗不及,被俘獲。他服藥取痢,“偽疾將遁”,結果被縛送洛陽囚禁。後被迫接受偽職。唐軍收復兩京後,王維得到唐肅宗的特別寬宥而復官,後累遷至給事中、尚書右丞。

  詩歌創作 王維詩今存376首。在中國詩歌史上,他以擅長描寫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著稱。他的山水田園詩多表達流連山水的閑情逸致和閑居生活中的蕭散情趣,喜歡刻畫寧靜幽美的境界。如《山居秋暝》寫秋日傍晚雨後的山村,極其恬靜優美;《鳥鳴澗》以動寫靜,渲染出春天月夜溪山一角的幽境。同是描寫幽靜的景色,也呈現出繽紛多姿的面貌,如“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等詩句,色彩鮮麗,而《輞川集》中的不少篇章則清淡素凈。有些田園詩把農傢生活寫得非常平和寧靜,將田夫野老寫成悠閑自得的隱士式的人物,表現瞭他對閑適生活的喜愛。也有的山水田園詩氣象蕭索,幽寂冷清,流露出離世絕俗的禪意。明代胡應麟就稱王維的五絕“卻入禪宗”,又稱《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不過,大部分山水田園詩所流露出來的感情是安恬閑靜,而不是幽冷空寂。如《竹裡館》,不僅流露瞭離塵絕世的思想情緒,還表現瞭詩人沉浸在寂靜境界中的樂趣。又如《新晴野望》《輞川別業》《贈裴十迪》等,也流露出作者陶醉於山水田園中的愉悅、恬適心情。王維山水田園詩所刻畫的幽靜之境捕捉自然之美,具有某種凈化心靈的作用,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和欣賞。他還有些山水詩勾畫出雄偉壯麗的景象,如《漢江臨眺》《終南山》等。

圖1 《王摩詰文集》 (宋代刻本,中國國傢圖書館藏)

圖2 《長江積雪圖卷》 (美國火奴魯魯藝術博物館藏)

  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雲:“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東坡題跋》卷五)王維擅長山水畫,他的山水田園詩也極有畫意,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如《木蘭柴》、《淇上即事田園》等,都是體物入微之作。繪畫講究構圖,他的詩也很註意景物的安排、佈置。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大漠、長河、落日、孤煙,4種景物安排得非常巧妙、得當,構成一幅雄奇壯麗的邊塞風光圖。他還善於捕捉和表現自然界的光色與音響變化。如“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具有色彩相互映襯的美;“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具有立體感的畫面裡傳出美妙的音響,使他的詩中畫更生動逼真。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

  王維不僅工於寫景,而且善於寫情。在他的集中,表現友情、親情的詩歌數量甚多,與其山水田園之作不相上下,大都真摯動人。有的借景寓情、以景襯情,如“寒塘映衰草,高館落疏桐”(《奉寄韋太守陟》);有的安插動人的寫景佳句,使全篇為之增色,如“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有的直抒心聲,以情語成文,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歸江東》、《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語淺情深、餘味不盡。王維寫閨思、宮怨、愛情的詩對婦女的不幸遭遇往往抱同情態度,如《息夫人》、《雜詩三首》等;在藝術表現上,則大都有蘊藉、委婉之長。

  王維還有一些作品揭露豪門貴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現象,抒發瞭詩人內心的憤慨不平,如《寓言二首》其一、《偶然作》其五等。王維的邊塞、軍旅詩,充滿勇武、豪逸之氣,境界雄渾、壯闊,如《從軍行》、《燕支行》、《出塞作》、《使至塞上》、《觀獵》等。寫俠士的詩則表現瞭俠少的豪邁氣概和愛國熱忱,筆墨酣暢,如《少年行》4首等。

  王維詩歌的語言清新明麗,簡潔洗煉,精警自然。如“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送沈子福歸江東》)等,寫景言情,都妙語天成,清淡自然而又韻味無窮。王維諸體詩(包括四言詩、六言絕句、騷體詩)都有佳制,並臻工妙,這在唐代詩人中是頗罕見的。他的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凈秀雅,為明七子所師法。七古《桃源行》、《老將行》、《同崔傅答賢弟》等,形式整飭而氣勢流蕩,堪稱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與其山水詩的風格相近。

  王維詩在他生前以及後世都享有盛名。他是開元、天寶時代最有名望的詩人,當時李白、杜甫的名望均不及他,後來才超過他。他的創作對劉長卿、大歷十才子以及姚合、賈島等人的詩歌,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直到清代,王士禛標舉神韻,實際上也以王詩為宗尚。

  繪畫成就 王維精通音樂,擅長繪畫。唐人評其所畫山水為“筆綜措思,參與造化”,“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舊唐書·王維傳》)。他畫山水能吸收眾傢之妙,有接近李思訓的青綠山水,也有“蹤似吳生(道子),而風致標格特出”的山水松石。其水墨畫尤為人稱許,唐代張彥遠稱“曾見(王維)破墨山水,筆跡勁爽”(《歷代名畫記》),他與張璪、項容等同為早期水墨畫傢。宋代《宣和畫譜》著錄其作品126幅,除少許佛像外,多為山莊、漁市、村墟、騾綱、劍閣及雪景山水。據記載,王維曾舍藍田住宅為清源寺,於寺內畫《輞川圖》,筆力雄壯,山谷重疊,雲水飛動,表現瞭藍田景色之美。此圖在宋代時傳有多種摹本,現存較早之石刻拓本景物佈滿畫面,猶存早期山水畫之格局,可作為瞭解此一題材的參考資料。王維真跡在唐代已不多見,宋代時常把傳世的五代江南人所畫筆致清秀的雪景山水當作王維的畫卷。世傳《王維雪溪圖》有宋徽宗趙佶題簽,用筆渾厚古雅,可能是一幅時代較早的山水畫,但與王維關系如何則尚待研究。明清時王維的作品更無從目睹,對王維的繪畫風格也有一些訛傳。董其昌創立的南北宗論中把王維稱為南宗之祖,謂其“一變勾斫之法”為“水墨渲淡”,從早期的歷史文獻對王維的記述評價考察,董說並不符合真實情況。王維亦能畫人物及佛像,據唐宋人著述說他曾畫《孟浩然騎驢像》。在陜西鳳翔開元寺東塔所畫的壁畫宋時猶存,蘇軾在《鳳翔八觀》詩中曾詠歌此畫“祇園弟子盡鶴骨,心如死灰不復萌,門前兩叢竹,雪節貫霜根,交柯亂葉動無數,一一皆可尋其源”,可以想知畫中人物也是相當生動的。此壁早已坍毀,但其中叢竹曾經後人摹繪刻石,現存西安碑林。

  本集和研究資料 《王維集》最初由其弟王縉編成,共10卷,收詩文凡400餘篇。今存最早的王維集刻本為北宋蜀刻本《王摩詰文集》10卷,藏中國國傢圖書館(圖1),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影印本。另有南宋麻沙刻本《王右丞文集》10卷,藏日本靜嘉堂文庫,中國國傢圖書館藏有此本之影抄本(原為述古堂舊藏)。元刻有《須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6卷,有詩無文,《四部叢刊》據以影印。明人重編校刻的本集不少,其中較重要的有嘉靖三十五年(1556)無錫顧氏奇字齋刊《類箋唐王右丞詩集》10卷,有顧起經註,附文集4卷,無註,這是現存第一個王維詩註本。嘉靖三十八年(1559)另有一種王維詩註本——顧可久註《唐王右丞詩集註說》6卷刊行。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註》26卷,是第一個王維詩文全註本,刊於乾隆二年(1737),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排印本。除箋釋全部詩文外,此書還收輯有關王維生平和詩畫評論的資料,作為附錄。今人陳鐵民有《王維集校註》,對王維的全部詩文作瞭編年校註,對趙註本的缺點和不足作瞭糾正與彌補。書末有《傳本誤收詩文》、《王維事跡資料匯錄》、《詩評》、《畫評》、《王維年譜》、《王維集版本考》6種附錄。

  王維事跡見《新唐書》、《舊唐書》本傳。顧起經註本和趙殿成註本都附有註者所撰王維年譜。今人陳貽焮有《王維生平事跡初探》一文,後附《王維簡要年表》(載《唐詩論叢》)。

  

推薦書目

 陳鐵民. 王維集校註.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