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朝齊文學傢、目錄學傢。字仲寶。祖籍瑯邪臨沂(今屬山東)。東晉名相王導五世孫。自幼勤學,手不釋卷。18歲為秘書郎,歷任秘書丞、義興太守、太尉右長史等職。蕭道成代宋禮儀詔策,皆出其手。以功封南昌縣公,升尚書左僕射。齊武帝時任侍中,尚書令。諡文憲。王儉曾校勘古籍,依劉歆《七略》撰《七志》,突破劉歆收書不收圖之舊例,新增《圖譜志》;又始創“文翰”一目,以詩賦文集屬之,即後世之集部。《七志》今佚。

  《南齊書·王儉傳》稱許他“手筆典裁,為當時所重”。今所存文章多為討論禮制的議論文,純用散體,少見駢偶。任昉說他“立言必雅”,“持論從容”,蓋指此類。碑志以《太宰文簡褚公彥回碑》(見《文選》)較有名。然而藻飾華麗,頌揚溢美,明清評點傢多有譏評。今所存詩多為四言體,有幾首抒情寫景的五言小詩(如《春詩》)較為出色。為齊初文壇的核心人物,曾主持學士館,以其傢為館舍。大力獎掖單門後進,善加誘導。任昉、王摛蕭子恪等,皆曾得其賞識。南朝文章,以用事為貴,數典為工,王儉是這些風氣的推動者之一。自此後,齊梁文翰,率以富博為長。不過,王儉本人的多數文章,用典還不算太煩瑣。原有文集51卷,今散佚。明張溥輯得《王文憲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傢集》,包括詩8首,歌辭5首,文4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