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路(道路、鐵路等)交叉時,為保證交通互不幹擾而建造的橋樑。在既有線路之上跨越者又稱跨線橋,在地下穿過者又稱地道橋。立交橋現在廣泛應用於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中,在交通繁忙地段常做成多層次立交。為減少雜訊,多採用預應力混凝土橋。

  跨線橋 可分為分離式和互通式兩種(見道路交叉)。前者隻保證上下層線路的車輛各自獨立通行,後者能使上下層車輛相互通行。為此,後者必須修建在平面和立面上佈置複復雜的迂回匝道,占用很多土地。且受橋位附近既有建築物(地面的和地下的)的幹擾和施工期限的限制。中國1984年建的北京三元立交橋,橋的總長達500多米,占地總面積達35萬米2

北京三元橋立體交叉

  跨線橋的造型與交匯線路的性質和寬度有關。當路面寬的幹道跨過次級道路時,橋下的空間就顯得長而窄,如做成單跨橋梁,則橋下線路必須有保證行車安全的措施;當主要道路在橋下穿過時,橋下的空間便會顯得矮而寬,此時宜將橋下空間劃分為幾個部分,以增加行人舒暢的感覺,例如可做成連續梁橋或剛架橋等。如果橋梁跨越路塹時,橋臺處不應設置錐體填方,應利用路塹的邊坡掩埋橋臺,以保證邊坡外形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在復雜的地形中,橋梁可做成非對稱的結構,例如采用斜腿剛架橋跨越在平面上是曲線的路塹時,在妨礙通視的一側的斜腿可做得平坦些,另一側的可做陡些。在平面投影圖上,線路可能以各種角度相交。如果是正交,橋梁墩臺可垂直於橋跨方向佈置。如斜交時,可以將橋臺(墩)斜置,做成斜橋,以減短橋的跨度,但結構復雜,且墩臺的圬工量大;或采取斜橋正做,即加長跨度,使墩臺垂直於橋跨。曲線橋的橋墩佈置,如無特殊的約束,一般沿曲線半徑作輻射方向或接近於輻射方向佈置。橋的主梁一般是等高度的,有時也可做成變高度的。橋墩臺應做得纖細些,可采用細柱式或薄壁式的,以利通視。在交通繁忙地段的跨線橋應有牢固的欄桿,並能承受車輛的撞擊。在嚴寒地帶,為防止橋面結冰而影響交通安全,可在橋面預埋電纜,憑電熱防止結冰,並設置自動開關。

  地道橋 從地下穿越既有線路的地道橋,系由橋洞、引道和附屬結構組成。橋洞是頂板、底板、側墻與內墻互相灌築成整體的封閉式框架,斷面呈箱形,故也稱箱形橋,常用鋼筋混凝土建成;引道用1~3%的縱坡和地面道路相連;附屬結構有擋土墻、泵站和排水管道等。設計地道橋應註意凈空、通風、照明、排水和防冰(嚴寒地帶)等要求。修建地道橋時,往往需拆遷地下管線,附屬工程量大,遠不如修建跨線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