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現代控制理論和方法來研究經濟系統的演變規律和最優控制的學科,是控制論的一個重要分支。經濟控制論的內容包括經濟系統的建模、仿真、辨識、估計以至最優控制或次優控制。“經濟控制論“一詞是在1952年巴黎召開的一次討論控制論問題的國際會議上首次提出的。30多年來,在許多控制理論傢、經濟學傢、數學傢等的共同合作和努力探索下已取得顯著成果,並於1975年在佈加勒斯特召開的第三屆國際控制論與系統大會上正式確認經濟控制論這一新興學科。經濟控制論強調用整體的、動態的、相相互聯系和協調發展的觀點來研究經濟系統。它不僅適用於宏觀經濟系統,用以加強國民經濟的宏觀控制和調節,而且也適用於微觀經濟系統,可以用來加強企業的科學管理。經濟控制論無論是對於計劃經濟體系,還是對於市場經濟體系都已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經濟控制論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①經濟控制系統的結構理論:主要研究經濟系統的穩定性、可控性和可預測性等問題。系統穩定性是可控性和可預測性的前提,而可控性和可預測性又是決定經濟系統能否實行最優控制的必要條件。②宏觀經濟系統的控制和調節:自60~70年代以來,經濟學傢和控制理論傢合作研究這一領域的問題,其目的是保證整個國民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和協調發展。在這方面已取得瞭顯著成果,如著名的密歇根模型就是根據計量經濟理論和反饋控制原理建立起來的一種宏觀經濟控制模型。③微觀經濟系統的控制和協調:微觀經濟是指工廠、企業、公司等組織的經營活動所構成的經濟系統。微觀經濟受到宏觀經濟的約束,受到市場變化的影響,受到價值規律的控制和影響。用經濟控制論的方法來研究微觀經濟的控制和協調,對於組織微觀經濟、促進企業發展、加速現代化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④經濟大系統的遞階控制和分散控制:把國民經濟分解成若幹子系統,用遞階控制與分散控制相結合的方式協調處理各子系統之間的動態關聯,用直接控制與間接控制相結合的方式,使國民經濟大系統的前饋控制、反饋控制和自適應控制能夠有機配合,充分發揮經濟規律的潛在控制作用,保證國民經濟的宏觀控制和調節達到最優控制和次優控制的目的。

  

參考書目

 奧斯卡·蘭格著,楊小凱、鬱鴻勝譯:《經濟控制論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