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一定規律實現信號檢測並將被測量(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資訊)變換為另一種物理量(通常是電量)的器件或儀錶。它既能把非電量變換為電量,也能實現電量之間或非電量之間的互相轉換。感測器是一個含義寬廣而籠統的名詞,一切獲取信息的儀錶器件都可稱為感測器。在生產程序控制系統中,常把輸出為標準信號的感測器稱為變送器,而把輸出為非標準信號的感測器稱為敏感器。感測器是自動控制系統必不可少的關鍵部分。所有的自動化儀錶和裝置均需要先經過資訊檢測才能實現資訊的轉換、處理和顯示,,而後達到調節、控制的目的。離開瞭傳感器,自動化儀表和裝置就無法實現其功能。

  發展簡況 早期的機械式儀表包括機械式檢測元件和機械式指示記錄部分,兩者是結合在一起的。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電子技術的發展,檢測傳感部分大都采用機電結構,對機械式檢測元件感受的信息進行二次變換,采用力或力矩平衡的反饋測量系統,配上相應的放大處理電路,與顯示調節部分相結合,發展成系列化的顯示調節儀表。到70年代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采用集成電路工藝研制出許多固體敏感元件,它與放大處理電路結合起來形成瞭新型的傳感器。80年代,傳感器開始向著集成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圖1)

  分類 傳感器品種繁多,原理各異。它們是根據不同需要和不同測量對象研制出來的。傳感器的分類方法很多。根據現象所屬領域不同可分為物理傳感器、化學傳感器和生物傳感器;根據所用敏感元件的材料來分,有半導體傳感器、陶瓷傳感器、有機高分子傳感器、光纖傳感器等;根據功能來分,有單功能傳感器、多功能傳感器、智能傳感器、仿生傳感器等。比較常用的是按照被檢測的參數進行分類。圖2是傳感器分類體系。

  構成原理 傳感器依構成原理可分為結構型傳感器、物性型傳感器和智能型傳感器三種類型。

  結構型傳感器 利用物理學中場的定律(包括電場、磁場、力場等)構成的傳感器。它的基本原理是以部分結構的位置變化和場的變化來反映被測非電量的大小及其變化。結構型傳感器大都采用機電結構和間接信號變換方式。所謂間接變換就是信號經過兩次變換,先將被測信號經過機械式檢出元件轉換成中間信號,然後再經過敏感元件轉換成電信號輸出。例如應變電阻式壓力傳感器就是通過彈性膜片把被測壓力檢測出來並變換為應變值,再用應變電阻元件把應變值變換為便於處理的電信號輸出(圖3)。結構型傳感器應用最廣,采用的測量原理主要有電磁檢測、光電檢測等。①電磁檢測:包括電阻式傳感器、電感式傳感器、電容式傳感器、電渦流式傳感器、壓電式傳感器、熱電式傳感器、壓阻式傳感器、壓磁式傳感器、霍耳式傳感器(見霍耳式壓力傳感器)、頻率式傳感器(見諧振式傳感器)、數字式傳感器(見感應同步器、磁柵式傳感器)。②光電檢測:包括光電式傳感器、激光傳感器、紅外線傳感器、光柵式傳感器、光纖傳感器等。此外還有超聲波傳感器、核輻射傳感器以及用電化學、核磁共振等方法制成的傳感器。結構型傳感器中直接感受被測非電量的敏感元件是機械式元件和電磁式元件,其中彈性敏感元件應用最廣。它把各種形式的非電量轉換為應變量或位移量。如果彈性敏感元件的輸出是應變,則可能制成各種形式的應變傳感器,如果彈性敏感元件的輸出量是位移(線位移或角位移),則可能制成電感式、電容式、電渦流式或電阻式傳感器。

  物性型傳感器 利用物質特性(包括各種物理、化學、生物的效應和現象)構成的傳感器。它的基本特征與構成傳感器敏感材料的特性密切相關。物性型傳感器采用直接信號變換方式,就是用一種敏感元件將被測信號直接轉變為電信號輸出。這是發展最快和引人註目的新型傳感器。利用物質的化學特性構成的傳感器稱為化學傳感器,利用生物學特性的傳感器稱為生物傳感器。這兩種傳感器都屬於物性型傳感器,它們研制困難但性能優越,發展潛力很大。

  固體敏感元件是物性型傳感器的關鍵組成部分。對各種具有敏感功能的材料的研究,即如何利用它們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的特性和效應來構成固體敏感元件,已經形成一門新技術。根據不同應用目的,固體敏感元件通常按照檢測參數和元件功能來分類。

  智能型傳感器 它是物性傳感器進一步發展的產物。智能型是指除具有檢測功能外,還具有自補償、自校正、自調整、自診斷和邏輯操作、程序控制、自動實現計量和檢測最優化等功能。這些功能往往是多功能敏感元件與微處理機或單片微型計算機相結合的結果。美國霍尼韋爾公司研制的 DSTJ-3000型差壓傳送器是典型的智能型傳感器。它采用集成工藝技術在一塊矽片上將測量差壓、壓力、溫度的多功能敏感元件與CMOS微處理機結合起來。圖4為這種傳感器的原理和數字處理系統框圖。它的敏感元件是矽膜片。微處理機能在不同的溫度、壓力條件下作差壓的補償運算。在產品出廠時,對每臺傳感器進行編碼,並將編碼存放到存儲器中,以便微處理機進行運算。精度可達0.1%,量程比達400:1。輸出經數模轉換器可變為4~20毫安的模擬信號。它還能把數字信號疊加到模擬傳輸信號中。由於專用程序能與傳感器、電源和負載阻抗任意連接,它還能雙向通信並能在信號傳輸線的任意位置上,遠距離地校準零檔、調整阻尼、變更測量范圍、選擇輸出(線性的或平方根的)和讀出傳感器本身的自診斷結果。

  性能指標 傳感器的性能應該根據測量目的、使用環境、被測對象、精度要求、信號處理以及成本限制等條件來確定。傳感器的基本性能要求是:輸出信號與輸入信號成比例;遲滯和非線性誤差小;內部噪聲小,不易受外界幹擾影響;反應速度快;動作能量小;對被測狀態的影響小;使用壽命長;使用、維修和校準方便。為瞭比較和評價傳感器的性能,人們規定出一些能給以定量描述的性能指標,常用的性能指標有9項。

  ① 量程 測量上限與下限的代數差。

  ② 測量范圍 測量上限與下限之間的區間。

  ③ 過載 傳感器在不致引起規定性能指標永久改變的條件下允許超過測量范圍的能力。

  ④ 靈敏度 傳感器輸出的變化值與相應的被測量的變化值之比。

  ⑤ 分辨力 傳感器可能檢出的被測信號的最小增量。

  ⑥ 誤差 被測量指示值與真值之間的差,傳感器的基本誤差一般包括重復性、非線性、遲滯等。

  ⑦ 重復性 在同一工作條件下,對被測量的同一數值在同一方向上進行重復測量時的測量結果的一致性。

  ⑧ 非線性 在規定的環境條件下,傳感器校準曲線與傳感器擬合直線(理想直線)的不一致程度。

  ⑨ 遲滯 當輸入作全測量范圍移動時,同一測量點正反行程輸出的不一致性。

  發展趨勢 傳感器的發展趨勢表現在采用有關學科的新技術、采用新材料、組合化和單片智能化4個方面。

  ① 在研究各種物理化學效應的應用技術以及信號處理技術的基礎上研制新型傳感器,激光、超聲、微波和仿生技術的利用,尤其受到人們的註意。

  ② 在采用新材料、新工藝的基礎上開發新型傳感器。改變材料的組成、結構、添加物或采用各種工藝技術,利用材料形態變化如薄膜化、微小化、纖維化、氣孔化、復合化、無孔化等,提高材料對電、磁、光、熱、聲、力、吸附、分離、輸送載流子、化學、生物等的敏感功能。

  ③ 研究傳感器組合技術,提高傳感器測量精度。對於有限的敏感元件,根據不同使用條件來運用各種測量技術和控制技術,如溫度補償技術、抗電磁幹擾技術、高頻響應技術、信號處理技術等,實現不同的組合,構成各類傳感器。

  ④ 研究敏感元件的小型化、集成化、固體化、多功能化。研制新型場效應敏感元件、厚薄膜和超細微粒子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光纖元件等,發展數字式傳感器和智能型傳感器,通過集成工藝實現檢測、轉換和信息處理一體化,最終實現傳感器的單片智能化。

  

參考書目

 王洪業編著:《傳感器技術》,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長沙,1985。

 袁希光主編:《傳感器技術手冊》,國防工業出版社,北京,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