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有效的組織方法和技術途徑,按照設計圖紙和說明書的要求建成供使用的建築物的過程。各種房屋建築的性質、功能、規模、造型及其興建地點的自然條件有很大差異,施工人員和材料機具流動頻繁,露天作業易受氣候條件制約,因此,在建造過程中要針對地質、水文、氣象和經濟條件,遵照有關建築法規和技術規範,採用切合實際的技術與組織措施,以最經濟的手段取得品質優、工期短、用工少、消耗低、施工安全的效果,使交付的房屋達到安全、實用、經濟、美觀的要求。

  原始人藏身於天然洞穴。進入新石器時代,人類已架木巢居。進而以草泥作頂,開始建築活動。後來發展到把房屋建造在土地上,並逐漸學會夾板夯土築墻、壘石為垣、燒制磚瓦。中國的《考工記》記載瞭先秦時期的營造法則。秦以後,宮殿和陵墓的建築已具相當規模。北宋李誡編纂瞭《營造法式》,對磚、石、木作和裝修、彩畫的施工法則與工料估算方法有較詳細的規定。清朝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統一瞭官式建築構件的模數和工料標準,制定瞭繪樣和估算的準則。在奴隸主和封建帝王統治下的幾千年裡,建築施工基本上使用簡單的工具,從事繁重的手工操作。19世紀中葉以來,水泥和建築鋼材出現,產生瞭鋼筋混凝土,後又發展為預應力鋼筋混凝土,使房屋施工進入新的階段。科學技術在建築施工中的廣泛應用,使建築材料、施工機具設備、施工管理等方面都有瞭突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房屋建設的大量需求導致建築工業化的出現與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國傢頒發瞭《基本建設工作條例》、工程預算定額、施工組織設計編制辦法、《施工及驗收暫行技術規程》和《建築安裝工程安全技術規程》。在新技術、新結構、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建造瞭大量工業與民用建築,提高瞭房屋的質量。

  建築施工分建築施工管理與施工技術兩大部分。

  施工管理工作以施工組織設計為核心,帶動計劃、技術、材料和勞資等各項管理工作,合理使用人力物力、空間和時間,著眼於關鍵工序,進行有秩序的施工,對性質相似的建築群宜采用流水施工法,在寒冷地區推行冬季施工技術,力求常年連續施工。近年來,新的工藝技術不斷出現,促使管理工作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網絡計劃技術和全面質量管理應用到建築企業內,提高瞭施工管理水平。

  施工技術有土方、磚石、混凝土、木作、吊裝、屋面、地面、裝修等建築和結構的分部分項工程技術,還有暖氣、通風、衛生、照明、燃氣等專業設備的安裝技術。施工的主要過程如下:

  基礎工程一般包括土方、地基處理與基礎施工。對軟弱地基采用鋼筋混凝土沉入樁、灌註樁、土層錨桿、浮筏、沉井、沉箱等基礎,使地基與基礎具有設計要求的穩定性與安全度。

  基礎以上有墻體、樓板、屋蓋等結構分部工程。廣泛采用鋼筋混凝土構件、裝配式結構。從構件組裝發展為整個房間的吊裝。用提升或頂升法架設大跨間的屋蓋。在狹窄的場地上可用升板技術建造多層房屋。

  裝飾工程是在結構的室內外表面粉刷、油漆、噴塗、裱糊、鑲貼飾面塊材等,使房屋耐久、美觀。裝飾混凝土把裝飾面層與結構復合在一起。近年采用的玻璃幕墻增添瞭建築物的藝術景觀。

  設備安裝通常包括給水、排水、照明、電氣、采暖、通風、空氣調節、燃氣、衛生、消防、電梯、電話、電視天線等設備及其管道的安裝、敷設、調試和檢驗。

  建築施工的發展與建築材料的開拓、施工機具的革新、建築設備的更新換代及生產方式的變革都有密切關系,因而施工管理和施工技術必須研究引用先進理論和技術,例如網絡理論技術、電子計算機應用技術及工業化生產技術。新材料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從根本上改變建築施工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