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織錦之一。因主要產於四川蜀郡(今成都),而得名。

  沿革 西漢,蜀錦已見於記載。揚雄(西元前53~西元18)在《蜀都賦》中說:“爾乃其人,自織奇錦”。東漢,蜀錦產量已很可觀。三國時期,蜀國定都成都,當時民間蜀錦作坊很多,出現瞭“機杼相和,貝錦斐然,濯色江波”的盛況。成都因而被稱為錦官城、錦城;環繞城南的流江,用以洗濯蜀錦,被稱為錦江、濯錦江。蜀錦成為當時重要的貿易商品。唐代代著名蜀錦藝術傢竇師倫所設計的瑞錦宮綾和五代十國前蜀、後蜀的十樣錦均流傳後世,影響深遠。唐代的蜀錦還流傳至日本,在日本稱為蜀江錦。至今,日本奈良正倉院還藏有蜀江小幡、蜀江太子禦絹傘等蜀錦殘片。北宋元豐六年(1083),官府在成都設錦院,有機杼154臺、工匠400多人。南宋建炎三年(1129),主管貿易的茶馬司在成都的應天寺、北禪寺、鹿苑寺等處設置織錦工場,並於乾道四年(1168)設置錦院,後來又將兩者合並,規模更大,可以織造20多種式樣的蜀錦。元代費著為四川華陽(今劍閣以南)人,著有《蜀錦譜》,記載蜀錦的歷史和品種。清代中葉,民間蜀錦作坊發展很快。光緒年間(1875~1908),成都約有蜀錦作坊2000傢,機杼1萬多臺,工匠4萬人。

  蜀錦生產歷來以成都為中心。1950年以來,在四川南充、閬中、樂山、綿陽等地也生產蜀錦,恢復瞭“月華三閃”、珍珠緞、滿花緞、“八答暈”等傳統品種。創新的天府錦、蜀霞錦、山水紋錦、龍鳳被面、“七色佛像”等品種顯示瞭蜀錦的新貌。

  工藝 蜀錦系用傳統的小花樓織機生產。機長約 6米,機上隆起花樓,中托衢盤,下垂衢腳。提花是利用張懸於花樓上穿綜帶經的花本。一人坐在花樓上右側挽花提綜,一人在下過緯配色。現陳列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四川省博物館的蜀錦織機是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的文物。1982年以來,古老的蜀錦織機曾多次到美國、加拿大等國展出,並進行現場操作表演。

  品種和特色 蜀錦主要有5種。①方方錦:錦面用彩色經緯線織成若幹個不同色彩的方格,方格內裝飾小團花圖案。②月華錦:錦面由幾組彩色經線織成由淺入深、再由深至淺的過渡色彩,而後加上裝飾圖案。③浣花錦:以水波紋和單朵花組成落花在水中飄浮的圖案,是在繼承宋代著名的落花流水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④錦上添花錦:在錦地上飾以大朵花卉圖案,色彩富麗,層次分明,有的夾織金線。⑤民族錦:在素緞上織出本色圖案,圖案的中心夾織金線的“壽”字。蜀錦的藝術特色是:色調明快,錦上添花(在錦地圖案上裝飾主花圖案)。蜀錦主要用於被面、衣料、室內裝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