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的殮服。曾稱襚服。中國古代重視喪葬禮儀,先小殮(換上壽衣),後大殮(入棺埋葬)。通常身份越高,小殮衣衾越多、越貴重。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綴玉面罩、綴玉衣服等特殊壽衣。漢代皇帝和貴族的玉衣由此而來,並分為金、銀、銅縷玉衣3個等級。滿城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中的金縷玉衣,用金絲約1100克,將2498片玉石編綴起來,制出眼、鼻、嘴、胸、腹、臀、腳(方頭平底靴)的形狀。玉衣制度由魏文帝曹丕頒《薄葬詔》後,於黃初三年(222)廢除。

>  近代漢族壽衣沿用清代冬衣配法,有衣5件(白佈襯衫、襯褲、棉袍、襖或褂、褲各 1件)、帽1頂、鞋1雙,另有衾枕。外衣以綢為面料。大多繡五蝠捧壽圖案。比較考究的壽衣,男穿長袍馬褂,女穿襖袍,都繡金花、壽字。壽衣顏色,一般為藍、褐色,年輕婦女用紅、粉或蔥白色。此外,還配以被褥,通常鋪黃、蓋白(意為鋪金蓋銀),被面常繡“八仙”。現在少數鄉村還沿用這類壽衣,但多數農村和城市移風易俗,辦喪事一般給死者穿整齊幹凈的日常生活服裝,習慣上仍稱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