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粘土為主要材料製成鑄型來生產鑄件的一種鑄造方法。粘土加入適量水分後有很強的粘結力,再加入一些稻殼、稻芒、馬糞、糠灰等,經過蔭幹或烘乾,即成為有出氣孔隙且硬度極高的鑄型。泥型表面的粘土細而勻,中間質地較粗,有的還加入一些砂子、缸渣、碎磚等。用泥型澆註簡單鑄件,一個鑄型可用幾次到幾十次,是一種半永久鑄型。泥型鑄造是中國應用最早的一種鑄造技術,古名泥範,也叫陶範。西元前16~前11世紀已經用泥型鑄造出很多精緻的青銅器,河南安陽殷墟曾發掘出100多件古代泥型,有有的用多件泥塊拼合而成,各個型塊的邊上有子母口,合型以後接縫處平整光滑。商代後期的司母戊方鼎就是用泥塊合型鑄造的。古代用熔模法鑄造鼎、鐘、錢、鏡等也是用泥型,其造型方法是先造內型,填熔模、再造外型。到瞭鐵器時代,泥型的應用范圍更廣,在中國曾長期用於生產鑄鐵的犁、鏵、鐵鍋(見圖)等。現代鑄造生產中應用泥型的范圍已很少,隻用來生產鐵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