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各種能力和動力的物質資源,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程度以及人均消費量是生產技術和生活水準的重要標誌。

  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自然界中本來就有的各種形式的能源稱為一次能源。一次能源可按其來源的不同劃分為來自地球以外的、地球內部的、地球與其他天體相互作用的3類。來自地球以外的一次能源主要是太陽能。太陽每年平均輸入地球的能量為1778000太瓦年(1太瓦年=31.5×1015千焦),相當於約190萬億噸標準煤。而由太陽輻射引起氣象變化形成的水能、風能、洋流能、波浪力能和海洋深層與表層的溫差能等,由植物通過光化作用吸收並蓄積太陽能而形成的生物質能都是一次能源。廣義地說,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巖和油質砂等礦物一次能源都是由歷史上的有機生物質所蓄積的太陽能。來自地球內部的一次能源主要是地熱和原子核能。來自地球與其他天體相互作用的一次能源主要是潮汐。凡由一次能源經過轉化或加工制造而產生的能源稱為二次能源,如電力、氫能、石油制品、煤制氣、煤液化油、蒸汽和壓縮空氣等。但水力發電雖是由水的落差轉換而來,一般均作為一次能源。

  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人們對一次能源又進一步加以分類。凡是可以不斷得到補充或能在較短周期內再產生的能源稱為再生能源,反之稱為非再生能源。風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等是非再生能源。地熱能基本上是非再生能源,但從地球內部巨大的蘊藏量來看,又具有再生的性質。核能的新發展將使核燃料循環而具有增殖的性質。核聚變的能比核裂變的能可高出5~10倍,核聚變最合適的燃料重氫(氘)又大量地存在於海水中,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核能是未來能源系統的支柱之一。

  常規能源和新能源 世界大量消耗的石油、天然氣、煤和核能等稱為常規能源。新能源是相對於常規能源而言的,泛指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潮汐能和生物質能等。由於新能源的能量密度較小,或品位較低,或有間歇性,按已有的技術條件轉換利用的經濟性尚差,還處於研究、發展階段,隻能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但新能源大多數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分佈廣闊,是未來的主要能源之一。

  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 凡進入能源市場作為商品銷售的如煤、石油、天然氣和電等均為商品能源。國際上的統計數字均限於商品能源。非商品能源主要指薪柴和農作物殘餘(秸稈等)。1975年,世界上的非商品能源約為0.6太瓦年,相當於6億噸標準煤。據估計,中國1979年的非商品能源約合2.9億噸標準煤。

  能量轉化 各種能源形式可以互相轉化,在一次能源中,風、水、洋流和波浪等是以機械能(動能和位能)的形式提供的,可以利用各種風力機械(如風力機)和水力機械(如水輪機)轉換為動力或電力。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一般是通過燃燒將燃燒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熱能可以直接利用,但大量的是將熱能通過各種類型的熱力機械(如內燃機、汽輪機和燃氣輪機等)轉換為動力,帶動各類機械和交通運輸工具工作;或是帶動發電機送出電力,滿足人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需要。發電和交通運輸需要的能源占能量總消費量的很大比例。據預測,20世紀末僅發電一項的能源需要量將大於一次能源開發量的40%。一次能源中轉化為電力部分的比例越大,表明電氣化程度越高,生產力越先進,生活水平越高。

  節能 節能的中心思想是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以及環境和社會可接受的措施,來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資源。為瞭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從能源資源的開發到終端利用,更好地進行科學管理和技術改造,以達到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單位產品的能源消費。由於常規能源資源有限,而世界能源的總消費量則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大,世界各國十分重視節能技術的研究(特別是節約常規能源中的煤、石油和天然氣,因為這些還是寶貴的化工原料;尤其是石油,它的世界貯量相對很少),千方百計地尋求代用能源,開發利用新能源。

  中國的能源 中國是一個能源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傢。煤的探明儲量達6000億噸以上,居世界第三位;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和天然氣的理論儲量也很豐富。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平均每人每年的能源消費量仍處於較低水平。根據中國能源資源的特點和能源利用效率較低等實際情況,中國已確定開發與節能並重,近期把節能放在優先地位的能源方針。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將優先開發煤和水電;大力勘探並積極開發石油和天然氣;在嚴重缺能地區將有計劃地建設核電站;廣大農村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沼氣和薪炭速生林,推廣新型爐灶;積極開展新能源的科學試驗和示范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