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鋼軌、軌枕、連接零件、道床、道岔和其他附屬設備等組成的構築物。位於鐵路路基上,承受車輪傳來的荷載,傳遞給路基,並引導機車車輛按一定方向運轉。有些國傢或地區也稱線路上部建築。在鋼樑橋、灰坑、轉盤、某些隧道以及採用新型軌道結構的地段,可以沒有道床、或者也沒有軌枕。

  軌道組成 軌道最早是由兩根木軌條組成,後改用鑄鐵軌,再發展為工字形鋼軌,20世紀80年代,世界上多數鐵路採用的標準準軌距(見鐵路軌道幾何形位)為1435毫米(4英尺8(1/2)英寸)。較此窄的稱窄軌鐵路,較此寬的稱寬軌鐵路(見鐵路工程)。軌枕一般為橫向鋪設,用木、鋼筋混凝土或鋼制成。道床采用碎石、卵石、礦渣等材料。鋼軌、軌枕、道床是一些不同力學性質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起來的。鋼軌以連接零件扣緊在軌枕上;軌枕埋在道床內;道床直接鋪在路基面上。軌道承受著多變化的垂直、橫向、縱向的靜荷載和動荷載,荷載從鋼軌通過軌枕和道床傳遞到路基。通過力學理論,分析研究在各種荷載條件下,軌道各組成部分所產生的應力和應變,而確定其承載能力和穩定性。

  軌道類型 為使軌道成為一個整體,要根據鐵路的具體運營條件,使軌道各部分之間的作用相互配合,並考慮軌道、車輛、路基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配合協調。這就要求將軌道劃分類型。軌道類型的內容包括鋼軌類型,連接零件種類,軌枕的種類和配置,道床材料和斷面尺寸。它所依據的主要運營條件為鐵路運量、機車車輛軸重和行車速度。最佳的軌道結構須做到在給定的運營條件下,保證列車按規定的最高速度平穩、安全和不間斷地運行,將荷載有效地傳遞給鐵路路基,並結合合理的軌道材料使用和養護制度,使其設備折舊費、建設投資利息和設備養護費用之和為最小。軌道結構類型,常按不同運營條件將鐵路線路分成為軌道等級來表示。這種分等的標準各國不同。中國鐵路1975年的規程,將軌道分為四種類型:輕型、中型、次重型和重型四等(見表)。

中國鐵路軌道分類(1975年)

  軌道養護 軌道各部分在列車重復荷載的作用以及氣候環境條件的影響下,將產生磨耗、腐蝕、腐朽、疲勞傷損和殘餘變形。同時還會使軌距、水平、方向、高低等軌道幾何形位發生變化。這些變化積累起來,如不及時消除,將加劇沖擊振動,嚴重的甚至會引起脫軌、顛覆事故。因此,必須做好軌道更新和維修,以恢復軌道各組成部件的性能,並保持軌道幾何形位處於良好狀態(見軌道養護)。

  展望 軌道現代化的基本目標是適應鐵路運輸高速度、大運量的要求,保證列車運行的安全、平穩和舒適,延長各部件使用壽命,減少養護維修工作量,減少各種污染,完成給定的運輸任務,取得最佳的綜合技術經濟效果。其主要內容有:鋪設超重型高強度耐磨鋼軌;使用高速道岔;發展無縫線路;采用彈性連接零件,改善軌枕、道床、路基面的工作條件;研究發展新型的軌下結構;軌道設備更新、修理和維修工作的機械化及現代化。軌道現代化的另一發展將是結構的根本改革,如有些國傢正在試驗、研究的單軌軌道,有導向而無軌的磁懸浮軌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