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規定的品質標準、工藝規程和檢驗規範,對原材料、外購件、外協件、在製品和成品進行測量,並將測出的特性值與規定值進行比較、加以判斷和評價,以確定對被測物件的處理措施和方法。技術檢驗是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品質管制的重要手段。技術檢驗的資料經分析後又回饋回設計、工藝和管理工作中去,使這些工作得到改進,以達到控制產品品質的目的。

  檢驗物件 通常是加工生產的物件。有時也可檢查查直接影響產品質量的工藝參數,稱為工藝檢查,例如對工件規定的淬火溫度和時效進行的檢測。檢驗對象還可包括如評定檢驗人員檢驗工作的準確度、使用的測量器具的精密度等與生產有關的其他項目。不同的檢驗項目因采用不同的檢驗手段和工具,檢驗的名稱也有所不同。如使用機械、光學或電子量儀測量工件並取得有值檢驗結果時,通常稱為測量或檢測;采用化學或物性試驗方法檢驗時,稱為分析;靠人的感覺(視覺、聽覺和觸覺)檢查隻能作出可與否的判斷而無量的概念時,稱為檢查。對產品綜合性能的評價,稱為測試或鑒定。

  檢驗人員 在現代化工廠出現以前,產品的測量和質量的保證是由工廠的領導者和操作者負責的。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直接接觸越來越少,產品結構日趨復雜,勞動的分工越來越細,因而逐步形成技術檢驗這項專業工作並出現專職檢驗人員。但某些小型工廠或大型工廠的某些工作(如設備修理)的檢驗仍由操作者自己進行。50年代以來,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檢驗已由單純起質量監督作用演變成為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的組成部分。隨著統計數學的發展,檢驗數據的處理、抽樣、控制圖等都已發生相應的變化。檢驗的器具和方法由於檢驗裝置、自動檢驗機,尤其是新型傳感器的出現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而有瞭新的發展,特別是高精度的數字控制機床和加工中心的出現,隻要加強首件檢查和中間抽查便可以省略許多檢驗工序,節約檢驗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檢驗人員的水平也要求有很大的提高,才能適應需要。

  檢驗要求 技術檢驗工作的要求是:①質量標準必須具體化,使之達到可以進行測量、評定和判斷的程度,並應易於使有關人員掌握,避免理解混亂。質量標準可用圖紙、文字、圖片、實物樣品等的習慣形式來表達。②選擇最佳的檢驗方法,選用合適的測量器具和裝備。檢驗用的量具或儀表必須具有與產品質量標準相適應的精度。在計量和技術檢驗中通常要求所用量器的誤差應為工件允許誤差的十分之一左右。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在高精度和較復雜參數的測量中,量器誤差有時允許達到被測對象允許誤差的三分之一左右。③應將測量結果與預期的質量標準進行分析比較並作出判斷,對已檢驗的產品應作出安排和處理的結論。④把所獲得的數據加以記錄、整理、分析並作出質量信息反饋。質量分析涉及生產批量、產品的使用性能、價格和壽命等因素。質量控制的目的是力求以最小的成本生產出合格的產品,防止或力求減少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