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用的外衣。用以防風禦寒。短者曾稱帔,長者又稱鬥篷。披風通常無袖。中國古代有虛設兩袖的長披風(圖1)。

  距今約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已有貫頭衣、披單服等披風類服裝。在5000年前的古埃及浮浮雕像中有著披風的人物形象。披風長期流行於地中海地區,在11世紀前後盛行於歐洲。披風在中國清代主要用作上層社會婦女的禮服外套,含高貴之意,並有“一口鐘”、“羅漢衣”、“篷篷衣”等名稱。

  披風按披及人體的部位可分為 3類。①長披風(鬥篷),披到腰部以下,其中及地披風俗稱大鬥篷。②短披風,披於腰部以上。女用披在肩部的,稱小披風,或稱披肩(前開襟以襻紐系合)。③連帽披風,與帽連成一體,又分連帽小披風、連帽鬥篷等。披風按用途又可分為:①日常生活中用的披風,較多的是女用長、短披風,其中波蕾若披風(小披風)比較著名;其他有寶寶鬥篷(兒童用的連帽合身披風)和連帽式披風雨衣(雨披)等。②宗教人士用的披風,有基督教的祭披及其十字褡、佛教禪僧的小袈裟“掛絡”、道教的“披”等(見宗教服)。③舞臺用披風,有戲裝中的帔、魔術師用的及膝圓型披風(圓形裁片在中間留領口)。④禮儀用的披風,有觀劇披風,英國元首加冕服蔻普鬥篷,劍橋大學博士服大鬥篷等。此外還有:騎兵穿用的長披風,護士披風(以深藍色毛料裁制、有紅襯裡的七分長披風),鬥牛士穿用的兩色披風(柯波特),遊泳上岸用的海灘披風,以及中國彝族的“擦爾瓦”、納西族的“七星羊皮披肩”等(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