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牛、羊、犀牛等獸類的角為原料進行的雕刻和磨制,通常也指用獸角雕刻和磨制而成的雕塑工藝品。

  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用獸角製成耳墜、笄、梳、匕等,造型規整,打磨光滑。漢代,大秦(古羅馬帝國)、條支(今伊拉克)等國的犀牛角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相傳犀牛角有解毒辟邪之功能,如同毒藥接觸,則毒藥發生白沫,因而被帝王所重視,制為杯盞等器皿,以檢驗食品,從而使犀牛角雕刻成為古代角雕的著名品種。唐、宋、明各代,犀牛角除由外國使節作為禮禮品贈送帝王外,還流傳民間。犀牛角質地堅硬而細密,有純黑色,稱黑犀角;有純黃色,色如黃金;有帶紋理者,如黑色中帶黃色紋理,或黃色中帶黑色紋理。有的紋理宛如龍、山水、日月星辰等狀,但大多呈魚子或小米狀,稱為粟紋。《續夷堅志》記載,宋孝宗腰部的佩帶為犀牛角制成,呈南極壽星像。宮廷匠師多依據犀牛角的自然形狀,雕刻酒杯,供帝王享用。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著名匠師尤通,江蘇無錫人,以雕刻犀牛角杯為名,曾征入宮廷,人稱“尤犀杯”。20世紀以來,中國角雕以牛角雕為主,產於廣西北海、黑龍江哈爾濱、內蒙古包頭、廣東高州、湖南南嶽等地。廣西北海牛角雕以蝦為傳統題材,充分利用牛角透明晶瑩的特點,使作品極為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