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橡膠為主要材料,採用硫化工藝製作的鞋。

  17世紀初,南美洲印地安人已有將腳放在橡膠樹汁中浸漬後,再烤幹而成的原始膠鞋。18世紀中葉,法國科學傢F.弗雷諾配製膠液塗在鞋上以防水。19世紀中葉,美國C.古德伊爾發明將硫磺加入橡膠後加熱以改善橡膠製品性能的硫化工藝,並得到推廣,橡膠鞋隨之問世。美國膠鞋生產首先實現工業化。1915年廣州出現中國第一傢生產橡膠鞋底的廣東兄弟創制樹膠公司。1935年後,山東、東北等地相繼開設膠鞋廠廠。隨著體育運動興起,膠鞋廣為流行。1986年,中國膠鞋年產量達7.59億雙,躍居世界首位。膠鞋的品種數以千計,其主要特點是彈性好,防滑,耐磨,絕緣,防水。膠鞋按所采用的材料和結構分為佈面膠鞋和膠面膠鞋兩類。

  佈面膠鞋 鞋幫以纖維織物為主,鞋底為橡膠。采用粘合機硫化工藝成型,即將鞋幫套在鋁楦上貼上內底、外底,粘圍條後,送入硫化罐加熱、加壓、硫化,幫、底即粘合成鞋。硫化工藝有兩種。①一次硫化工藝:鞋底在幫、底結合成型前未經預硫化定型,全鞋隻通過一次硫化成型。②二次硫化工藝:鞋底在幫、底結合成型前預先經硫化定型為半成品,然後將幫、底粘合再硫化成型。佈面膠鞋常作為輕便鞋和運動鞋。在中國20世紀50年代流行的解放鞋是佈面膠鞋的一個主要品種,因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穿用而得名。解放鞋用綠色帆佈作鞋幫,圍條、包頭膠片均為綠色,以鞋帶系結。

  膠面膠鞋 鞋幫、鞋底均為橡膠,用硫化工藝生產。按用途又分雨鞋和風雨靴等種類。雨鞋適於雨天穿用,以針織佈為內襯,防止皮膚與膠皮摩擦。按鞋幫高度分為高統、中統、低統 3種。風雨靴適於雨雪天氣及寒帶伐木穿用,又稱阿克提克靴。靴面為橡膠,內襯氈片或其他防寒保暖材料,鞋底厚實。此外,還有一種以乳膠制成的無內襯、鞋統較高、鞋底較薄的膠面膠鞋,適於水田作業,因其造型基本與腳相似,又稱水田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