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黃楊木雕刻而成的木雕。

  黃楊木雕產於浙江、福建、上海、江蘇等地,其中以浙江溫州和樂清為最著名。浙江黃楊木雕發源於樂清縣,約始於清代中葉民間元宵節盛行的木雕龍燈骨架上的小型佛像,以及用於建築、傢俱裝飾的浮雕花板。光緒年間(1875~1908),著名溫州木雕藝人朱子常對黃楊木雕加以改進和提高,使黃楊木雕從附屬的裝飾件發展成為藝術欣賞品。朱子常以雕刻佛像、嬰兒遊戲題材見長,神態自如,刀法細膩,不留鑿痕。其嬰兒遊戲,“凡(一))百兒,各具一面目,無一類似者,態亦各殊。”朱子常的“濟癲和尚”作品獲1910年南京南洋勸業會優等獎和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博覽會二等獎。20世紀30年代初,浙江溫州和樂清的黃楊木雕逐漸興盛,並且開始出口。當代著名的藝人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潤周、王鳳祚及其子王篤純、虞定良、陳志雲、張始周等。葉潤周出身於祖傳四代的木雕世傢,以雕刻彌勒佛見長,並著有《黃楊木雕技法》。王鳳祚的“蘇武牧羊”作品,曾在莫斯科社會主義國傢造型藝術展覽會上展出。

  黃楊木是一種珍貴的木材,生長緩慢,紋理細密,質地堅韌,色澤光潤,如同象牙,適宜精雕細刻,且便於長期保存。黃楊木雕的工藝主要有設計、選料、雕刻、粗坯(人物整體造型)、細坯(四肢、臉部、衣紋等)、修光、打磨、刻紋、上清漆、配底座等。木料一般選用具有四五十年樹齡的黃楊木,以形狀直而圓、無節疤、樹皮細勻、木紋細密、色澤嫩黃者為上。雕刻時,由上至下,由前至後,由表及裡,由淺至深地循序漸進。修光是細致地刻畫人物,並註意刀法,使之線條流暢。打磨是用細砂紙順木紋摩擦,消除鑿痕,使之光潔。刻紋是刻畫頭發、眉、胡須、獸毛、服飾圖案等。上清漆是在作品上塗飾清漆和香蕉水的混合溶液,不僅光亮,而且起到保護作品的作用。雕刻的技法有鏤雕、圓雕、浮雕、線刻等,以圓雕為主(見雕塑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