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自流井圖說》,是清代河南固始吳伻立(字銘齋)所著。

  自流井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四川盛產天然氣、石油和井鹽。自貢的井鹽在漢晉時期已正式開採。唐代月產鹽3660石。宋代曾在當地設“富井鹽”,徵收鹽稅,每日征課1500斤。最深的井已達250丈,至清代達於極盛。清同治時(西元1862~1874年)僅正式報稅煎煉的鹽灶即達508戶,都是用天然氣煮鹽,井的深度又繼續延伸。《自流井圖說》記述瞭清代自貢經營井鹽和天然氣的情況,是吳伻伻立於同治十年任富順縣知縣時實地調查所得資料撰成,其主要內容有:自流井的地理區劃;集資經營鹽井的原則和雇傭關系;佈置鹽灶和導引鹵水入灶的方法; 汲鹵車和采鹵唧筒的結構; 鉆井的工具和方法;“療井病”(指排除鹽井故障)的工具;燒鹽方法等。後五部分是介紹采鹽工藝的,與《東坡志林》、《天工開物》所記四川井鹽的鉆井方法和煎煉過程大體相似,但較為詳明,尤以鉆井和“療井病”兩項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