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圓筒形臥式回轉自熱吹煉爐,用於銅、鎳等的冶煉。1880年,法國人馬內(P.Manhes)和達維德(David)用轉爐吹煉冰銅,得到粗銅。1883年馬內和達維德建造瞭第一臺臥式側吹轉爐,成為現代煉銅轉爐的雛形。當時這種轉爐用矽質耐火材料作內襯,吹煉冰銅(見鋶)時,造渣所需的SiO2由熔蝕的爐襯供給,因而爐襯壽命短。1909年,皮爾斯(W.H.Peirce)和史密斯(E.A.C.Smith)採用以鎂磚為內襯的臥式轉爐吹煉冰銅,獲得成功功,造渣所需的SiO2由外加的石英熔劑供給,提高瞭爐襯壽命。以後,轉爐又推廣應用於吹煉低冰鎳產出高冰鎳。現代普遍應用的臥式側吹轉爐仍以皮爾斯和史密斯的姓氏字頭命名,稱為P-S轉爐(見圖)。

  現代大型臥式轉爐的殼內直徑為4米左右,長9米左右。外殼為4~5厘米厚的鋼板,內襯為鎂磚、鎂鉻磚或鉻鎂磚;爐體中部設有爐口,用以加料、排煙、排渣和出銅;有的轉爐在爐體端壁設置加入石英熔劑的石英槍,但多數從爐口加石英;爐體一側沿水平方向設置一排風眼,用以鼓入壓縮空氣。整個爐體架在托滾上,借驅動裝置繞橫軸成正反向旋轉,使爐口轉至適於加料、吹煉、排渣和出銅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