鋅的古稱。中國是世界上產鋅最早的國傢之一。從對出土文物的化學分析和史籍記錄看,可能在北宋末年(12世紀初)即已使用金屬鋅。西元16~18世紀,中國鋅已向歐洲出口。20世紀初在廣東省發現有“明萬曆十三年乙酉”(1585)字樣的鋅塊,含鋅98%。1745年從廣州駛抵瑞典哥德堡港一隻貨般沉沒,1872年撈出,有含鋅為98.97%的鋅錠。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瞭用爐甘石(菱鋅礦)煉鋅的過程:“每爐甘石十斤,裝載入一泥罐內,封封裹泥固,以漸砑乾,勿使見火拆裂。然後逐層用煤炭餅墊盛,其底鋪薪,發火煅紅,罐中爐甘石熔化成團。冷定毀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鉛也。”並繪制瞭“升煉倭鉛”示意圖。氧化鋅的還原溫度為904℃,鋅的沸點906℃,由於還原溫度與沸點非常接近,還原後獲得的是氣態鋅。如果沒有快速冷凝的回收裝置,氣態鋅會迅速氧化或與爐氣中的二氧化碳作用,成為氧化鋅。中國西南地區尚存有古代(不晚於清代)使用過的煉鋅坩堝。

  中國煉鋅的一種傳統工藝如下:加熱用爐為長方形槽爐,煉鋅罐呈圓錐形(圖1),將混勻的菱鋅礦(含鋅約16~17%)和煤(還原劑)裝入反應罐,置於方形槽爐。在反應罐四周墊塞煤餅到一定高度後點火。在反應罐上部用耐火泥做成兜形隔板,一側留出通氣孔(圖2),加蓋,加熱到還原溫度以上(約1100℃),此時產生的鋅蒸氣進入兜室,在蓋板內側冷凝成鋅液,滴入兜中,得到金屬鋅。

圖1 煉鋅坩堝和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