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力零件或構件在形狀、尺寸急劇變化的局部出現應力顯著增大的現象。如傳動軸軸肩圓角、鍵槽、油孔和緊配合等部位,受力後均產生應力集中。這些部位的峰值應力從集中點到鄰近區的分佈有明顯的下降,呈現很高的應力梯度d

/ d x<(見圖)。零件的早期失效常發生在應力集中的部位,因此瞭解和掌握應力集中問題,對於機械零件的合理設計和減少機械的早期失效有重要意義。

  應力集中系數是評定應力集中的指標。用分析計算方法或實驗應力分析方法(常用光彈性法)求得靜載時局部最大應力

與該截面(最小截面)名義平均應力 n之比,便得到彈性應力集中系數

K t又稱理論應力集中系數,它僅與零件的幾何形狀和變形形式有關。但零件的 強度不僅與幾何形狀有關,也與它的尺寸、材料和 載荷的性質有關。如應力集中對疲勞極限的影響,用 K f表示

K f為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用於拉伸、彎曲變形; 用於扭轉變形,一般靜強度越高的材料 K f越大,對應力集中越敏感。

  應力集中使交變應力下零件和構件的強度顯著降低,因此設計時應該力求減輕應力集中程度,改善局部狀況,盡可能使截面的變化平緩,以降低應力集中的影響。加大過渡部分的圓角半徑、沉割圓角、過渡肩環,或采用減載槽等辦法,可使應力的流線從低應力區平滑和緩地過渡到高應力區,降低最大應力峰值。靜載時,塑性材料的屈服能緩和應力集中。鑄鐵對應力集中不敏感,故對強度無影響。用其他脆性材料制造的零件,在靜、動載荷時均須考慮應力集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