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瞭光學和力學原理的銅鏡,中國古代的一種青銅鑄件。透光鏡因在陽光照射下其背面的圖文能映到牆上而得名。上海歷史博物館藏有兩面西漢時期的透光鏡,圓形,直徑7.4釐米,重50克,鏡緣比較寬厚。鏡背鑄有文字和圖樣。鏡面微凸,既可映照人面,又能在陽光照射下將鏡背上的圖文完整地映到牆上,仿佛光線從鏡背穿透鏡體再映射到牆上。經過研究認為,透光這一現象是鏡面存在許多微小的凸凹不平的曲率差異所造成。圖文處鏡面微凹,非圖文處鏡面微凸。凹處光線會聚,而凸處光線發散,在映象中出出現與鏡背圖文相應的亮部和暗部,從而在墻上形成鏡背圖文。鏡面的這種凸凹不平的曲率差異,有人認為是鑄造成因,研磨透光;又有人認為是淬火處理所形成。無論通過鑄造研磨或淬火處理等方法均能制成透光鏡。透光鏡的出現表明漢朝在銅合金的冶煉、鑄造和加工等方面已達到較高的技術水平。(見彩圖)

透光鏡 上海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