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生產勞動中的有害因素、防止傷亡事故和職業病、保護勞動者安全與健康、創造良好勞動條件的綜合性技術措施。勞動保護一詞來自蘇聯。東歐一些國傢和中國也沿用這一名詞。歐美各國大都稱為職業安全與衛生,或稱安全工程,日本稱為安全工學。

  發展過程 勞動保護是隨著生產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19世紀初,英國、德國先後發佈有關勞動安全的法令、規則,有的還建立瞭安全監察制度。蘇聯於1918年122月公佈《勞動法》,反映國傢對工業企業勞動保護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相繼制定和頒發各種勞動保護法規,廠礦企業普遍設立勞動保護機構或專職人員,工業部門和省市均設有專門的勞動保護機構。1983年9月成立瞭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中國的勞動保護在教育、科研、設計、制造、使用和監察等方面已初步形成體系。

  對象和內容 生產勞動中發生傷亡事故和職業病的原因可歸納為人的不安全行為、設備裝置的不安全因素、操作環境和勞動組織不合理等。因此,勞動保護的研究對象除機器設備、裝置、工具和操作環境等物的因素外,還應包括工藝操作、勞動組織、規章制度以及安全教育和訓練等與人的行為相關的因素。它的具體研究內容可分為安全技術、勞動衛生和勞動保護管理3個方面。

  ①安全技術:針對生產勞動中的不安全因素,運用力學、化學、聲學、光學、電子學、心理學等基礎理論和多種工程技術,研究發生事故的原因和規律,采取技術和組織措施,提出預防對策,保證安全生產。在機械工業中,研究安全技術的重點是起重運輸安全、電氣安全、金屬切削安全、鑄造和鍛造安全、沖壓安全、噴塗安全、焊接安全、熱處理安全、木材加工安全、鍋爐和壓力容器安全等。機械產品的設計和制造工藝要充分考慮安全技術的要求,產品應根據需要分別裝有防護、聯鎖、警報和安全色標等各種安全裝置。

  ②勞動衛生:研究有害工種和勞動環境引起的人體病變的預防科學。例如研究檢測和預防各種射線、電磁波、光波、噪聲、振動、有害氣體和粉塵等對人體的危害,並采取技術措施,消除有害因素,建立合乎勞動衛生要求的工作環境。

  ③勞動保護管理:研究勞動保護的方針政策、法規制度、勞動時間、女工保護、安全教育和技術訓練、安全監察理論以及各種有關的標準等。

  在勞動保護中應用工效學和系統工程(見系統分析)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已取得重要進展。工效學是系統地運用生理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研究操作者和機械、工作環境的關系,以求有效地配合,保證人體安全和舒適。利用系統工程理論分析生產中各個環節的安全性或危險性並作出綜合評價,采取有針對性的安全措施,調整工藝、設備、操作、管理、費用投資以及教育訓練和日常檢查工作等,可以使事故減少到最低限度,達到最佳的安全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