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管理中,利用電腦系統收集、存儲、處理各種資料和提供準確、及時的資訊,輔助各級管理人員進行管理決策的完整體系,英語簡稱MIS,它是現代管理(見管理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管理資訊系統由若幹個子系統組成。在工業發達國傢的機械製造企業中,管理資訊系統主要包括庫存管理、工程資料管理、合同管理、生產計畫和統計、勞動人事管理、財務管理、市場預測等方面。70年代初,中國的機械製造企業開始用電腦編制計畫,1978年開始進行電腦系統設計並著手建立管理資訊系統,在倉倉庫管理、計劃管理、則務管理、工資管理、圖樣和工藝技術資料管理等方面已初見成效。

  管理信息系統的內容 

在生產過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經過一道道工序加工,轉化為產品,形成有形的物流。伴隨著物流還產生大量的信息,如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生產的計劃和統計等,形成復雜的信息流。信息流按照一定的路線產生、流動和變化。隨著生產過程的進展,信息流的內容也不斷變化,不斷產生新的信息,更新舊的信息。在不同的行業中有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統。機械制造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主要包括:有關用戶訂貨和技術服務的信息,如訂貨、裝箱發運、產品用途和技術規范的查詢、備品和配件訂貨、用戶需要和產品使用狀況;有關長期計劃、年度計劃和資源計劃的信息;有關人事和勞動力調配的信息;有關庫存管理的信息;生產作業計劃的信息,包括生產能力、設備能力、工時利用率、廢品率、作業內容、工作順序、工作票的發佈和執行情況等;有關技術數據的信息,如產品圖樣、零件明細表、裝配結構關系、工藝路線、材料定額等;有關采購和收貨的信息,如采購清單、供貨廠商的情況、交貨時間和質量、到貨和驗收情況等;有關財務管理的信息;有關工廠設備管理和維修的信息等。這些信息經過科學處理和分析,確定每個數據項目的內容和互相之間的關系,建立數據結構,存儲在計算機中。按照數據信息的數量、使用頻度和修改更新的頻度,分別采用文件形式或數據庫形式存儲起來。各部門可以根據需要調用有關信息。隻有經過授權的部門才可修改和增減這些數據。圖為企業管理信息系統。

  管理信息系統分類 管理信息系統按工作制度可分為批處理系統和實時處理系統。批處理系統通常是每隔一定的時間處理一次業務,因此它不能隨時反映當時發生的變化。多數批處理系統是分批輸入和分批處理數據並分批輸出處理結果的。實時處理系統除具有批處理系統的功能外,還能隨時輸入數據和查詢數據信息。它又分為簡單與高級兩種。簡單的實時處理系統可以隨時接收各個終端送來的信息,回答各部門的查詢和處理有關業務,但不隨時更新數據,隻在計算機處理完畢日常工作之後利用間歇時間進行成批更新數據的工作。現代在企業管理中多數是使用這種系統。高級的實時處理系統主要用在業務比較簡單、時限要求嚴格的條件下。這種系統的數據量很大,結構復雜,要求較高,隻用於某些特殊的部門。在企業管理中采用何種處理系統,應根據實際的需要和可能來確定。

  管理信息系統按生產類型又可分為單個小批生產管理信息系統、成批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和連續生產管理信息系統。這3種管理信息系統的目標評價準則、輸入輸出信息和系統的響應時間(對實時處理系統的主要技術指標)是各不相同的。

  漢字管理信息系統是中國信息系統中的特殊問題,它涉及系統軟件、漢字顯示終端、漢字打印機和漢字編碼等技術,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管理信息系統的設備和軟件配置 管理信息系統由計算機和各種輸入輸出設備組成。有使用一臺大、中型計算機的單機系統,也有用多臺小型計算機組成的分佈式多機系統,還有由一臺大型機和幾臺小型機組成的多級多機系統。數據輸入輸出設備的品種很多,有數據顯示終端、磁帶機、磁盤機、卡片機、打印機等。還有各種數據收集裝置(磁卡式、光學式),可直接將生產過程的數據輸入到管理信息系統中,不再需要中間轉換。

  管理信息系統的軟件配置有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語言、各種高級語言和用於統計、制表、項目管理、生產預測、庫存控制等的應用程序。軟、硬件的配置方案由設計人員在系統設計中確定,這是管理信息系統設計的一個組成部分。

  建立管理信息系統的步驟 管理系統的建立大致可分為5個步驟。①初步調查:確定系統的目標、范圍、費用和效益,進行可行性分析。②詳細調查:調查本系統的現狀和問題,包括信息流的形態、數據結構、流向、頻度、輸入輸出的格式和要求,進行系統設計所必需的一切資料等。③系統設計:這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統最關鍵的步驟。設計內容包括:輸出設計。設計輸出的要求和格式;輸入設計。設計輸入的要求和格式;文件設計或數據庫設計。選擇存儲的方法和存取的方法;處理設計。考慮計算機處理數據的方式和步驟以及保護數據的安全措施;檢驗設計。考慮檢驗系統的各種措施方法,保證系統在運行中的安全可靠。④系統的實施:編寫和調試計算機程序,制定系統文件,培訓人員等。⑤系統的安裝和評價:將全套程序和數據裝入計算機系統,逐步由原有的管理系統轉入新的系統,進行平行作業,檢驗新系統,最後進行技術經濟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