蕓香科的1屬,常稱柑橘。主要特徵是漿果具特別結構,因而又稱為柑果,外果皮的油點又稱油胞,中果皮最內層為白色線網狀結構,稱為橘白或橘絡,內果皮由多個心皮經發育成熟而稱為瓢囊的構成,瓢囊內壁上的細胞發育成紡錘形半透明晶體狀的肉條稱為汁胞,汁胞常有纖細的柄,子葉乳白或綠色,單或多胚,或單、多胚混合型。多胚的其中可能有一個是有性胚,其餘是無性胚,後者是由珠心組織細胞侵入胚囊中經多次分裂後而成。無性胚有強大的生活力,有性胚的生活力較差,常在發育過程中死亡。

  起源地 在亞洲東南部,絕大多數種類喜陽光溫熱氣候,冬季不落葉,有一段暫短的休眠期。果實含大量水和糖分的汁胞結構,可使其種子渡過一個明顯幹燥的旱季。從生理、生化、生態和形態結構等方面看來,本屬植物不可能起源於熱帶。它們最適宜的生長地是有明顯旱季的亞熱帶季雨林地帶。中國長江以南地區,尤以五嶺以南至中南半島中部是本屬植物的起源中心,也是本屬植物的栽培起源地和現代的栽培中心之一。中國柑橘分佈北限止於秦嶺南坡、伏牛山南麓、山西臨汾以南盆谷地帶,北緣地區隻限於少數種類可以露地栽種。中國柑橘類的栽培。距今至少有2400餘年的歷史,南宋韓彥直的《橘錄》刊行於1178年,是世界上第一部柑橘專著。

  種數和多型性 對柑橘屬植物種的概念問題,分歧較大,主要有兩個學派:①以田中長三郎為代表,認為本屬有159個種(截至1969年的統計);②以W.T.斯溫格爾為代表,認為隻有16個種和幾個變種,印度和美國的一些學者則認為有30~40種。中國柑橘園藝學傢曾勉更將本屬植物細分為5個屬。本屬植物多型性的原因大致可歸結為:①較高頻率的基因突變(包括染色體畸變),突變發生在生殖細胞,也可以發生在體細胞,後者常常導致芽變與枝變,如溫州蜜柑和葡萄柚的某些品系就是芽變的產物;②多倍性,通過人工雜交可以培育出多倍體後代,例如高產的四倍體裡斯本檸檬;③自然雜交,本屬植物的種間甚至屬間雜交現象相當普遍,並產生可育的雜交後代,如湖南的切柑,江西的三湖化紅,廣東的蕉柑等;④無融合生殖(apomixis),通過珠心組織細胞來繁殖後代,它常常是多胚性,更復雜的是多數的種是兼性無融合生殖(facultative apomixis),即在同一朵花裡既可以行有性生殖,同時又行無融合生殖,因而,在同一粒種子裡可能有一個有性胚和幾個無性胚同時存在,這類無融合種的基因由於雜交可育的因素存在,使得其來源至為復雜;⑤人工選擇,本屬植物多數是經濟果樹,千百年來,人類對它們的性狀改變起著支配作用。

  代表種 常見的野生種有:①宜昌橙,廣佈於五嶺以北至北緯約34°地區,生長高限約至海拔2500米,氣溫降至-11.5℃時仍正常生長,是本屬植物中最耐寒的種,本種翼葉大,其寬度至少為其葉身之半,果肉甚酸且多少有苦味,不堪食用。②檬,中國仍有野生,但通常栽培用作砧木,其果用作醋料代品或醃制成涼果,果汁在越南常用作洗頭後的軟發劑,其餘的種類全為栽培。③香櫞或稱枸櫞,是本屬唯一具單葉的種(但雜交種有單小葉的),故易辨認。產雲南西雙版納的香櫞,個最大,一個可達2千克,其變種佛手(圖1)由於長期行無性繁殖已成為不結籽的園圃植物,其果皮遠比果肉厚。中藥用作祛痰鎮咳。④柚(圖2),長期栽培,品種品系頗多,以果肉風味可分為酸柚和甜柚二類,以果肉顏色又可分為紅柚和白柚2類。酸柚與甜柚都包含有紅柚和白柚。酸柚的野生性狀較強,一些甜柚品種,要提高其座果率時需間種酸柚,說明柚類是傾向於自花不育的。酸柚除味酸之外常兼有苦而麻舌味,是由於含有類檸檬素如柚皮苷、枳苷和新橙皮苷等黃酮苷類化合物。柚為單胚,易與它種雜交。葡萄柚的近親顯然是柚,它除種子是多胚,果序結果多個的特性之外,其餘與柚難區分。⑤葡萄柚、甜橙、檸檬和來檬是本屬植物在世界上栽培數量最大的四大果品。其果用來制果醬。來檬,雲南潞西縣有種植,其他地方個別柑橘園有試種。果小皮薄,果肉味酸。檸檬,從國外引進,品種較多,但香檸檬或稱北京檸檬則在中國育成,香氣較濃,抗寒力較強,但酸分不如國外某些品種的高。酸橙,各地多栽種,與甜橙的區別甚微,主要是果肉味較酸,個別品種兼有苦或異味,抗病蟲及耐旱力均較甜橙類強,某些品種用作嫁接甜橙及柑橘類的砧木,優點是樹齡長,根系發達,耐寒,較著名的品種如代代酸橙,其果萼增厚呈肉質,花甚芳香,用以薰茶,稱代代花茶。甜橙(圖3),以果的形態結構可分為普通甜橙、臍橙和血橙3大類。血橙的果肉甚至中果皮均含紅色素,呈血紅或暗紫紅色,主要產區在地中海兩岸各國,臍橙類的果頂有一些發育不全的心皮,外表呈臍狀,主要產區在美洲各國。普通甜橙類的果身一般較圓滑,果頂有時有環圈,果肉橙黃或橙紅色,主要產區在亞洲各國。中國均有栽種,但前兩類均自國外引進。中國產的品種品系甚多,較著名或產量較多的如西南各省的黃果,廣西的上龍橙和灌陽橙,廣東的化州橙、新會橙、柳橙、香水橙、雪橙(雪柑)和紅光橙,福建的紅肉橙,湖南的辰谿無核橙,湖北的桃葉橙,四川的錦橙等。柑橘,果皮易剝離,子葉及胚通常綠色,間有乳白而帶淡綠色則很可能是雜交種。品種品系繁多,其親系來源也極復雜。(見彩圖)

柑果(柑橘)

  柑和橘 有的學者認為是兩個不同的物種,也有的認為柑是橘與橙類的雜交後代。園藝學傢常以花的大小,果皮貼著果瓣的寬緊度,中果皮的顏色及厚薄度,種子的形狀和子葉的顏色等性狀來區別柑和橘。但由於存在不少過渡類型,且這些類型幾乎都是雜交後代,把柑與橘截然分成兩個不同種事實上極其困難。從親系起源推論,多數柑類明顯地顯示出它們與橙類(包括非甜橙類)雜交的雜種特征與性狀。而橘類大抵以黃皮橘類較為原始,紅皮橘類則是黃皮橘類向北方推移遇到光、溫等外界條件的改變而產生的。至於酸與甜的問題,可能是由於個別的遺傳基因支配的結果,因為本屬中不少種類的果既有酸的,也有甜的,例如來檬、香櫞、柚,據此,有學者認為酸橙與甜橙不過是一個種內的兩個類型。

  漢代以前的籍冊所載,隻有橘和柚而無柑與橙。公元3 世紀時的《風土》才有“柑橘之果滋味甜美特異也”之句。《南方草木狀》更明確提出“柑與橘之屬”的看法,該書是記敘五嶺以南的植物,可見柑原先發現於南方;生理上,柑不如橘耐寒。植物化學分析資料表明,多數果皮黃或橙黃色的柑、橘類,大多含川陳皮素(nobiletin),而果皮朱紅至深紅色的則以紅橘素(tangeritin)為主。

  中國柑、橘資源極為豐富,品種品系不下百個,較常見或著名的有:屬於橘類的如年橘(廣東、廣西),寧明橘(廣西)、滑皮橘(湖南)、茶枝柑(廣東)、四會柑(廣東)、椪柑(廣東)、扁柑(廣西)、朱紅(浙江)、早紅(江蘇)、槾橘(浙江)、早橘(浙江)、本地早(浙江)、南豐蜜橘(江西)、川橘(四川、湖北)、福橘(福建)。屬於柑類的如甌柑(浙江)、沙柑(廣西)、瑪瑙柑或皺皮柑(湖南、四川、陜西)、溫州蜜柑(各地)、蕉柑(廣東)。廣義的柑橘類除柑橘屬(Citrus)外還包括金橘屬(Fortunella)和積屬(Poncirus)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