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的1種(見彩圖),以體色較淺而得名。又名象鼻魚、琴魚、朝劍魚,古名鮪。體長梭形。吻長劍狀,前端狹而平扁,基部且肥厚;吻腹面有須2條。體無骨板狀大硬鱗;僅在尾鰭上緣有一列棘狀鱗,背部淺紫灰色、腹部及各鰭略呈白粉色。分佈於長江幹流,黃海、東海沿岸亦有發現,古時達汾渭盆地。

白鱘

  為半溯河洄遊性魚類。棲息於長江幹流,偶進入沿江大型湖泊。性成熟年齡7~8齡、重25千克(♀)以上;雄魚成熟稍早。產卵期3月下旬至4月。卵灰黑色,球形。卵徑2.1毫米、沉性。懷卵量可達20萬。產卵場在長江上遊的宜賓一帶;底質為亂石、水深10米以內,流速約0.49米/秒,溶氧8毫克/升,pH8.2,透明度39厘米,水溫18.3~20.0℃。在四川境內1齡魚體長約0.1米。體重增加較快,最重可達500千克以上。但一般較大的是100千克以上。餌料以魚類為主。

  白鱘是中國特有的大型經濟魚類,被列為珍貴保護動物。為現存於世界的僅兩種本科魚類之一,另一種為匙吻鱘,分佈於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本科魚類在魚類起源、演化與地理分佈上,有重要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