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細菌學傢。1877年10月21日生於加拿大新斯科舍哈利法克斯,1955年2月20日卒於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1887年隨做牧師的父親遷入美國紐約市。1904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後到佈魯克林的霍格蘭實驗室研究並講授細菌學和免疫學。1913年轉到紐約的洛克菲勒研究所附屬醫院工作,直到1948年退休。

  他和C.麥克勞德、M.麥卡錫於1944年共同發現不同型的肺炎雙球菌(Diplococcus pnneumoniae)的轉化因子是DNA(見轉化)。英國微生物學傢F.格裡菲思於1928年就發現:將已經死亡的Ⅲ型肺炎雙球菌和活的Ⅱ型菌分別註射入小白鼠體內,小白鼠表現正常;若將兩者混合註入,則小白鼠死亡,並從其屍體中可分離出活的可致病的Ⅲ型肺炎雙球菌。格裡菲思由此推測,在Ⅲ型的死菌體中必有一種轉化因子,能使Ⅱ型轉化為Ⅲ型,而且這種轉化可以遺傳給後代。埃弗裡和他的同事則進一步從被高溫殺死的Ⅲ型菌中分離出蛋白質、莢膜的成分(粘多糖)和DNA,將這幾種成分分別同活的Ⅱ型菌混合培養,發現隻有DNA能使活的Ⅱ型轉化為Ⅲ型,即使無莢膜、不致病的可轉化為有莢膜、能致病的肺炎雙球菌。證明瞭格裡菲思所說的轉化因子就是脫氧核糖核酸(DNA)。這項實驗第一次證明瞭遺傳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雖然這一發現,曾引起爭論和懷疑,但的確推動瞭DNA的研究,直至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他早年就熟悉肺炎雙球菌,研究過肺炎雙球菌的免疫性。提出肺炎雙球菌可根據其免疫的專一性來進行分類,而這種免疫專一性是由於不同菌型的莢膜中所含的多糖引起的。由此他建立起對不同型肺炎雙球菌的靈敏檢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