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烯的聚合物。英文縮寫是 PVC。聚氯乙烯是塑膠品種中僅次於聚乙烯的第二大品種,1980年世界產量約為1100萬噸,占塑膠總產量的17%左右。它與其他塑膠的最大不同點是成本較低,並且可以加入不同量的增塑劑,生產從軟質到硬質的多種聚氯乙烯製品(見彩圖)。

聚氯乙烯異型材料 化學工業部北京化工研究院供稿

  簡史 氯乙烯聚合最早在1912年有所報道。1939年由德國法本公司正式作為商品出售。1937年英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ICI)開始應用增塑劑生產軟質聚氯乙烯。現在生產的聚氯乙烯制品有90%為均聚物,10%為氯乙烯的二元或三元共聚物。

  結構和性質 聚氯乙烯的分子量一般為3~12萬。分子主要是頭-尾連接,平均每50~60個鏈節帶一個支鏈。樹脂的密度為1.35~1.45克/厘米3;玻璃化溫度約80~85℃,使用溫度一般為-15~60℃。低溫聚合(如-50℃)可減少支鏈,提高結晶度和玻璃化溫度。

  聚氯乙烯樹脂有優良的耐酸堿、耐磨、耐燃及絕緣等性能;但光、熱穩定性差,在100℃以上或光照下可析出氯化氫,引起變色發黃,同時力學性能和化學性能迅速下降。因此,加工時須加入穩定劑。聚氯乙烯的熱穩定劑主要是金屬皂,如硬脂酸或其他脂肪酸的鎘、鋇或鋅鹽。

  聚氯乙烯的溶度參數約19.4~19.8焦1/2/厘米3/2,能溶於環己酮、四氫呋喃、硝基苯、二氯乙烷,以及丙酮-苯混合溶劑中。

  聚合反應 單體氯乙烯經自由基加成聚合成為聚氯乙烯,反應如下(見烯類加成聚合):

  聚合方法 聚氯乙烯可用懸浮、本體、乳液和溶液等四種聚合方法生產,其中以懸浮聚合為主,約占總產量的80%。本體聚合由法國聖戈貝恩公司開發(1956),工序縮短,設備簡化。乳液聚合主要用於生產糊狀聚氯乙烯或乳液,用於制造人造革、金屬或紙張塗層材料和建築塗料。溶液聚合則不常用。

  懸浮聚合 在攪拌和分散劑的綜合作用下,單體分散成液滴狀懸浮在水中聚合。聚合結束後,淤漿液經汽提脫除殘留單體、離心、洗滌、幹燥,即得樹脂成品。由於氯乙烯有毒,要求聚氯乙烯樹脂中的單體含量在5ppm以下。樹脂平均粒徑要求約100~120微米。樹脂顆粒形態對吸收增塑劑和塑化有顯著的影響。其形態可以從球形到多孔疏松型,疏松型的表面積比球形高8~10倍,其吸收增塑劑能力大,加工性能好。選用聚乙烯醇、纖維素衍生物等復合分散體系,可制得疏松型樹脂。采用過氧化二碳酸酯類、偶氮二異庚腈一類復合引發體系,如果引發半衰期適當,可以做到勻速或接近勻速反應。這對恒溫(±0.2℃)控制、保證樹脂質量、提高生產能力都有好處。此法的優點是後處理和幹燥容易,聚合物顆粒吸收增塑劑能力大,加工性能好。缺點是聚合物粘結釜壁需定時清釜,從而不能連續生產。

  本體聚合 此法不用水介質和分散劑,產品比較純凈。一般采用兩段法生產:第一段在立式攪拌釜內進行,采用少量高活性引發劑,使聚合進行到7%~9%轉化率。此階段已形成一定形狀的顆粒骨架,並保留有活性中心。第二段在水平攪拌釜內進行,使顆粒繼續長大。聚合結束後,脫除殘留單體,即得樹脂成品。其性能和用途與懸浮法樹脂同。

  乳液聚合 用乳化劑使單體在水中分散成乳液狀態進行聚合。采用過硫酸鹽或氧化還原引發體系。聚合結束,脫除單體後,經噴霧幹燥,即得粉狀樹脂成品,其粒徑約0.2~2微米;或以乳液狀態直接使用。

  溶液聚合 此法在有機溶劑中進行,最後樹脂溶液可直接用作塗料和粘合劑。

  分子量的控制 聚氯乙烯的分子量主要由聚合溫度控制。溫度波動2℃時,分子量可以波動1~2萬。因此,保持聚合溫度的穩定十分重要,一般要求波動小於0.5℃。這是由於氯乙烯單體容易發生鏈轉移,其鏈轉移常數Cm=7.5×10-4(60℃),比甲基丙烯酸甲酯的Cm=1×10-5(60℃)大75倍,而鏈轉移速率受溫度影響,溫度高,則鏈轉移速率高,得到的聚合物分子量小。所以,控制聚合溫度就可以控制所得聚氯乙烯的分子量。一般來說,聚氯乙烯的分子量分佈比較窄,分子量分佈寬度約等於2。由於單體鏈轉移是鏈終止的主要方式(約80%聚合物鏈由單體鏈轉移產生),自動加速效應並不導致生成過高分子量的聚合物,是聚氯乙烯分子量分佈窄的主要原因。

  應用 高分子量樹脂的力學性能好,多用於軟質制品;低分子量樹脂則容易加工,適用於硬質制品。硬質制品主要用於管材、板材、下水道和建築材料。軟質制品主要用於薄膜、電纜包皮、包裝材料和容器等。

  氯乙烯共聚物 最重要的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因流動性好,加工溫度低,廣泛用於唱片、地板料和塗料。如引入少量(1%~2%)失水蘋果酸酐作為第三單體,可以增加對金屬的粘合力,更適於配制塗料。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的軟化溫度和強度都有所提高,溶解性能改善,宜作纖維。氯乙烯-丙烯共聚物的流動性能和熱穩定性較好,可做瓶料。氯乙烯與丙烯酸酯類共聚,可提高耐候性和耐沖擊性。

  

參考書目

 L.I.Nass,Encyclopedia of PVC,Vol.1~3,Marcel Dekker,New York,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