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中帶正電的核心,它由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組成,原子的品質幾乎全集中於此。1911年E.盧瑟福根據用α粒子對金箔的散射實驗結果提出瞭原子核(簡稱核)的概念。原子的直徑約為10-10米,而核的直徑約為10-1410-15米。1個原子子由一定數目的電子和1個核組成。1個電子的質量僅為氫原子質量的1/1840,帶有1個負的元電荷。所以核具有與原子序數Z相等的正的元電荷和除電子以外的全部質量。一般也用質量數A近似表示核的質量單位。AZ+NN是中子數。通常用核內的ZN表征一種核(見核素)。質子和中子在核內依靠核力結合在一起。如果NZ的比例適當,核具有顯著的穩定性;如果比例不適當,核會變得不穩定,導致放射性衰變。即使是穩定的核,當外界提供足夠能量的轟擊粒子時,也可以發生核反應。核本身不但具有一定的結構(見核結構、核模型),還具有自旋、磁矩、電四極矩、宇稱和統計性等核性質。在討論核的性質時,核內ZN的奇偶數關系很重要。因此常常把核分成偶偶核、奇偶核、偶奇核和奇奇核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