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植物桿莖經化學處理提煉得到的纖維素溶解在銅銨溶液中,紡制而成的一種再生纖維素纖維。其反應式為:

1857年E.施魏策爾將氫氧化銅溶解在濃氨水中,製成可溶解纖維素的銅銨溶液,後後經W.克魯克斯等人的研究,制成銅銨纖維。

  制備 一般用α 纖維素含量高的漿粕,溶解於銅銨溶液中,制成濃度很高的纖維素溶液。采用漏鬥式拉伸紡絲法,溶液從噴絲頭噴出與水浴液一起從紡絲漏鬥中流下,在大約拉伸至400倍的過程中,逐漸固化成為絲條。銅銨纖維的紡絲方法有:絞式、離心式和連續式三種。噴絲頭用鎳或不銹鋼制成,孔徑為0.5~1毫米,可制成纖度極細的纖維。絲的截面不分皮芯層,且可將兩根或多根單絲粘著在一起,制成無捻絲。

  銅銨纖維所用化學藥劑主要為氧化銅和氨或者堿式硫酸銅和氨,理論上兩者都可用離子交換樹脂來回收。

  性質和應用 銅銨纖維在外觀、手感和柔軟性方面與蠶絲很近似,它的柔韌性大、富有彈性和極好的懸垂性,其他性質和粘膠纖維相似。在顯微鏡下,縱向呈圓柱狀,截面呈圓形。一般銅銨纖維紡制成長纖維,特別適合於制造變形竹節絲,紡成很像蠶絲的粗節絲。銅銨纖維適於織成薄如蟬衣的織物和針織內衣,穿用舒適。

  隨著粘膠纖維的興起,銅銨纖維曾一度失去競爭能力,目前因銅和氨的回收方法有較大改進,工藝簡單,無污染,又重新引起瞭人們的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