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陰極射線示波器觀察或記錄極譜曲線的極譜法(見極譜法和伏安法)。此法又分兩種:線性變位元示波極譜法和交流示波極譜法。根據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的建議,前者稱為單掃描極譜法,後者稱為示波極譜法,又稱海洛夫斯基-福裏伊特法。前者是控制電位極譜法,後者是控制電流極譜法,本文介紹後一種方法。

  裝置共有三種(圖1),

可得到三種電位曲線:

  裝置1得到電位-時間曲線。將220伏交流電通過1兆歐的高電阻送入電解池,其中有兩個電極:一個是面積較小的微電極,常用的是懸汞電極和汞膜電極,有時也用滴下時間長的滴汞電極;另一個是面積比較大的電極,通常是鍍汞銀電極、汞池電極或鎢電極。為瞭使微電極的電位變化限制在0~-2伏,在交流電壓上再疊加一直流電壓,其值約為1伏。電解池中所使用的支持電解質的濃度比經典極譜法大10倍左右,以降低電解池的內阻。由於外線路中的電阻很大,交流電的高電壓幾乎全部落在高電阻上,通過電解池的交流電流的振幅是恒定的,與電解池的反電動勢的大小無關。示波管的垂直偏向鈑和兩個電極相連,在水平偏向鈑上用鋸齒波掃描,當掃描電壓與交流電壓同步和使用面積固定的微電極時,熒光屏上出現穩定的電位-時間曲線。

  當溶液中不含任何能在電極上起反應的物質時,通過電解池的電流隻有充電電流,這時得到的電位-時間曲線如圖2a所示。

這是交流電正弦波的電位曲線。當溶液中隻有支持電解質(如1Μ氫氧化鉀)時,則電位-時間曲線的底部和頂部出現水平部分(圖2b)。底部的水平部分是由於汞的氧化和還原,頂部的水平部分是由於 K +被還原和K(Hg)被氧化。總之,電極上的氧化還原反應使電位穩定下來,在電位隨時間的變化中出現“時滯現象”。溶液中含有能在電極上發生氧化還原的物質(如 Pb 2+)時,則電位曲線上出現折扭(圖2c),在電位-時間曲線兩邊的同一電位出現兩個折扭,表示電極上的 氧化還原反應是可逆反應。

  裝置2得到的是電位-時間(E-t)曲線的微分曲線,即

曲線,由於加瞭一個RC微分線路, E- t曲線上的折扭變成 曲線上的切口,如果 E- t曲線上折扭的長度代表起反應物質的濃度,則切口的深度代表被測物的濃度。

  如果將電極上的

變化(圖1)加到示波管的垂直偏向鈑上,再將電極上的 E- t變化加到水平偏向鈑上(圖1),就得到 曲線。 曲線上的切口同樣出現在 曲線上,切口的深度代表起反應物質的濃度。如果在同一電位出現上下兩個對稱的切口,則表示電極上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可逆性很好。

  圖3

所表示的示波極譜圖( 曲線)可用於鑒定物質,但靈敏度不很高,隻能測至 10 -5Μ。它還可用於指示滴定終點,這樣的 容量分析方法稱為示波極譜滴定法(或交流示波極譜滴定法),由於它用目視法而不用作圖法求得終點,較為簡便。